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生產關系層面需要加強三方面制度供給。”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金波日前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首先,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其次,為數據要素確權;最后,保護創新型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本文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落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實踐推動中要注意抓好兩個“轉”:一是轉導向,即由投資于“物”向投資于“人”轉變;二是轉機制,即著力構建有利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環境。
本文還探討了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路徑:在實踐中需要著力抓好新制造、發展新服務、培育新業態。“我國在這些方面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現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希望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增長極?!?/span>
* 本文選自《人民論壇》雜志2024年第14期。
2023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span>
2024 年 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發展要求進行了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span>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為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底層邏輯提供了重要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邏輯,找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抓手,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增長躍遷,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理論上,一國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剩余逐步積累的過程。一般有四種路徑:第一種路徑是通過持續的要素投入,如通過資本投入、勞動力增加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使生產超過消費,產生剩余和積累;第二種路徑是通過國際經濟合作,比如通過國際貿易或國際投資獲取經濟剩余,促進經濟增長;第三種路徑是通過對外武力征伐、殖民等,掠奪他國的經濟剩余;第四種路徑是通過科技進步和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第一種路徑在歷史上推動了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經濟發展,但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破壞和不平等等問題。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這種要素投入型增長模式,但近年來隨著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持續上漲,比較優勢不再顯著。而且長期形成的靠房地產、基建等投資拉動、債務驅動為主的增長模式日益難以為繼。近年來,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達 14% 左右,對地方財政貢獻近 60%,但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增速可能會受到一定拖累,需要探索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對于第二種路徑,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增長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時期。但隨著開放紅利的釋放,這種增長效應也在逐步減弱。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已由最高時(2006年)的 67% 下降到 2019 年的 33% 左右,且自 2009 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大多數年份是負的。盡管我國對外開放帶來了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優化效應,對經濟增長貢獻巨大,但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依靠國際經濟合作提振經濟增長潛力的難度越來越大。
對于第三種路徑,歷史上一些國家通過殖民他國、武力征伐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但很不光彩,且日益被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所摒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span>
以上路徑中,第三種路徑我們不能走,第一種路徑和第二種路徑走起來日益困難,但我國要在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須確保經濟增速維持在 4% 以上,
走第四種路徑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勢在必行。
目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大概有歐美發達國家的 40%—60%,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但如果沒有科技革命的加持,單純依靠經濟內在的量變很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條件。在這樣的重大歷史機遇面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釋放新科技革命帶來的增長紅利,不僅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降低要素成本、增加要素投入,也有利于打造國際經濟合作新優勢。
從近期看,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新的增長引擎,維持經濟增長勢頭;從遠期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支撐 14 億多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選擇。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技術上實現革命性突破,形成一大批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質生產力是要有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所謂原創性、顛覆性創新,以下五個“新”的標準至少要滿足一個:
一是新的科學發現。
新的科學發現是“從0到1”、從無到有的對自然和宇宙運行規律有新的重大發現,比如量子科學、暗物質和暗能量、腦科學的研究可能會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對自身的認知往前推進一大步。盡管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在此類“從0到1”創新方面的成果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其中既有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的原因,比如,2022 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 30870 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 2.55%,總量排名全球第二,但投向較為分散,2022 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的比重為 6.32%,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多為 15%—20% 的水平相比還有提升空間;也與體制機制對創新和自由探索活動激勵不足有關,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新的制造技術。
新的制造技術是指在原理、路徑等方面實現了革命性突破,從而對原有技術方案進行有效替代的制造技術。比如,增材制造(又稱 3D 打印),使用該技術可以直接依托數字模型生產復雜的產品,減少材料浪費,并允許進行個性化設計。又如,利用納米材料制造超級材料,從而在強度、耐用性或電導性方面實現傳統材料無法比擬的性能。再比如,利用 CRISPR 等技術進行基因編輯,或通過合成生物學開辟新的路徑生產藥物、燃料和食品,等等。這些技術的出現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三是新的工藝路線。
即生產過程中采用的創新技術和方法,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環境影響或提升產品質量。不同的行業可能會有不同的工藝創新。比如,通過一體化壓鑄,特斯拉將原本需要多個零部件通過沖壓和焊接等方式組裝而成的車身結構件,轉變為可以直接通過壓鑄工藝一次性形成的單一零件。這種方法不僅減少了零件數量、生產時間和成本,而且還提高了車身結構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且這一創新可能會導致汽車車體制造工藝的重大變革。
四是新的生產工具。
工具變革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處于重要地位,因為工具的革新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恩格斯指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是珍妮紡紗機?!痹俦热?,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對微觀世界觀察能力的重大飛躍;EUV 光刻機的出現讓 7 納米、5 納米芯片制造成為可能;基因測序儀的出現,讓我們能夠讀取和解析生物體 DNA 或 RNA 的序列,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遺傳信息的理解和應用。
五是新的生產要素。
過去的制造靠勞動力、資本、能源等要素,未來的制造除了靠這些傳統要素外,還會有數據這一新要素。加入新要素,使生產函數發生了新的變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學習效應會發生新的交叉組合和融合裂變。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大數據的加持下正在加速迭代,數據已經成為人工智能得以成熟的重要生產要素。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普及和應用,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特征會更加顯著。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要在生產關系、產業組織和資源配置層面發生新的變革,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在理論上,技術進步的確拓展了生產可能性曲線,但將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則需要變革生產關系、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創新產業組織等。
一是加強創新制度供給,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生產關系層面需要加強三方面制度供給。
首先,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
賦予科研人員因利用財政資金或國有企業出資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以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以更好激發廣大科研人員開展創新的積極性。
其次,為數據要素確權。
原始數據來自四面八方、億萬經濟主體,經過各類平臺匯集利用后成為有價值的數據,其產權如何在原始數據所有者和數據加工者之間進行合理分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問題。
最后,保護創新型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在微觀層面,企業家是配置生產要素的主體,他們通過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遷,將一個個技術發明轉化成了現實生產力,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保護企業家特別是保護致力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創新型企業家的合法權益,是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和關鍵環節。
二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融合集群發展,實現產業組織持續迭代升級。
好的創意和發明需要有效率的產業組織將之變成現實,其不僅能造出來產品,還能將產品賣出去;不僅能賣出去,還要成本可控,實現經濟價值;不僅在本國實現經濟價值,還要有全球視野,將市場拓展到全球;不僅能“買全球、賣全球”,還能吸引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持續進行技術和產品更新迭代,在專利、標準、品牌等方面建立“護城河”,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這方面,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及各種創新成果探索性應用的豐富場景優勢,將這三大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的關鍵在
于構建“產業互聯網+產業集群”的新型產業組織
,
即以數字化為抓手全面推動產業鏈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形成水平分工、垂直整合、敏捷韌性的產業互聯網,同時加快培育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規模達萬億元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集群。
三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誰能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有效集聚和配置知識、技術、管理、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誰就能在發展中贏得主動,誰就能在新領域新賽道的開辟中占得先機,誰就能率先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就要求我們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一方面,緊緊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現代經濟治理體系。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另一方面,通過主動開放推進創新要素跨境優化配置。通過主動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探索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體制機制,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集聚全球創新資源,促進國際創新成果轉化。
新質生產力是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注意抓好兩個“轉”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落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實踐推動中要注意抓好兩個“轉”:
一方面,轉導向,即由投資于“物”向投資于“人”轉變。
人是生產力中最為重要、最為活躍的因素。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都面臨與“人”有關的問題:在供給側,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趨勢性變化,人口進入負增長和深度老齡化的新階段;在需求側,存在最終消費占 GDP 的比重偏低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即“雙低”問題。
針對“雙低”問題,需要著力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培育和釋放我國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紅利;同時,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勞動報酬份額,增加最終消費在 GDP 中的占比,縮小收入差距,增強經濟循環的內生動力。這就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以人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人口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科技體制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另一方面,轉機制,即著力構建有利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環境。
高質量發展是多個目標動態平衡統籌兼顧的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除了要注重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外,還要在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方面探索新路徑、邁出新步伐。
新質生產力總是在局部的少數人、少數企業中培育形成,然后逐步向周邊輻射,最后帶動全局,發展不平衡、漸次帶動,發展成果短期內難以惠及所有人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特征。我們既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行一步,大膽試大膽闖,又要注重將創新成果、發展成果通過適當的機制及時惠及全體人民。特別是在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滲透和應用的大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平衡好科技進步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此外,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需要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暢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新質生產力在產業中的體現就是以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來形成新的先進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為此,在實踐中需要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新”:
一般而言,并非三百六十行中所有的技術進步都屬于新質生產力的范疇,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醫藥、新的制造裝備和新的信息技術這五個領域??瓷先ミ@里有五個“新”,但這五個“新”背后的能源、材料、醫藥、裝備和信息等產業,其實在人類五千多年的文明中一直存在。
人類社會一直在圍繞著這五個領域不斷拓展和進步。比如,人類社會早期劃分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標志分別就是石器和青銅,屬于“材料”和“裝備”的變革。到了農耕時代,也涉及這五個領域。材料方面就是鐵器的廣泛應用,能源方面涉及炭火的生產等。醫療方面因為人類要延長自己的壽命,醫藥始終是最重要的。信息方面,古代結繩記事、烽火傳信、算盤計算以及紙張發明等,都與信息傳遞有關。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發現新的材料,開發新的能源,應用新的信息技術,發明新的生物醫藥以及各種裝備制造的過程?;氐疆斚?,
我們發展新制造需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為重點。
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目前,全世界在這些領域的進展很快,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科技進步,一批顛覆性產品和科技將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生產可能性曲線實現新的拓展和躍遷。
每一次工業革命所形成的新質生產力,除了改天換地地推動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力之外,作為那個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縮影,還體現在一些世界性的、進入千家萬戶的、具有萬億美元規模的耐用消費品上。事實上,每一個工業革命時代,總會有四到五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進入人類家庭生活中,成為風靡一時的消費主流,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及美國,都是如此。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第一次產業革命中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照相機、留聲機等;第二次產業革命中是空調、電視機、冰箱、洗衣機、轎車等;第三次產業革命中是智能手機、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打印機、傳真機以及液晶面板的電視機等。就全球而言,這些產品的市場規模往往超過萬億美元級,哪個國家、哪個城市能夠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走在前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其中的“整機產品”就是這類新的“四大件”“五大件”。
當下,人類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今后二三十年,能夠形成萬億美元級市場的“五大件”,大體上包括以下五種。
一是具有智慧駕駛功能的新能源汽車。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 60%、連續 9 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預計到 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會在 1700 萬輛左右,到 2030 年市場占有率會突破 90%。
二是可以提供娛樂、家政服務,甚至能夠陪伴老人生活、兒童學習的進入千家萬戶的機器人。未來這些機器人的每年需求量可能將達到四、五千萬臺,形成萬億元人民幣級的市場。
三是在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訓練基礎上形成的個性定制的秘書式機器人,轉為各種工作人員提供專業化智能信息服務。
四是頭戴式的 AR/VR 眼鏡或頭盔,將替代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成為新一代計算和通信終端平臺。
五是 3D 打印,可以讓用戶個性化定制自己設計的創意產品,進而催生一個“人人皆是發明家”的新的時代。
服務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構成是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這個新服務主要是那些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對全球價值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
關于服務業,世界經濟版圖中體現出三大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在各種高端裝備中,服務的價值往往占這個裝備或者這個終端價值的 50%—60%。比如一部手機,硬件制造占 50% 的價值,還有 50% 是軟件、操作系統、芯片內置的程序、各種專利以及服務嵌入到產品中體現的價值。其他如核磁共振或是各種各樣的高端裝備、終端都差不多具有這一特征。
第二個特征是整個世界的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已由 1970 年的 9% 增長到 2017 年的 20%,到 2040 年預計達到三分之一。全球貿易中,貨物貿易所占比重在收縮,服務貿易所占比重在擴張。
第三個特征是一國經濟越發達,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越高。比如,美國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為 80%,其中服務業增加值中有 60% 源自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強相關,60% 乘以 80% 是 48%,即美國的 GDP 中大約有 48% 來自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和制造業相關的高科技服務業。歐盟 GDP 中 39% 是生產性服務業。
按照國家統計局印發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共十大類。這十大類和制造業強相關,這些服務業如果發展不到位,制造的產品就很難實現高端化。
目前雖然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近30%,但與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卻相對滯后。2023 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為 54.6%,在服務業增加值中,生活性服務業增加值和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大致各占 50%,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大約為 27%,和歐盟的 39%、美國的 48% 相比,還存在一定提升空間。
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存在結構、比例與世界尚不同步的問題。2019 年我國服務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為 14.6%,與世界水平(23.8%)相比還有提升空間。2019 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 1.96 萬億元人民幣,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務業,如旅游、觀光、餐飲住宿等產生的服務輸出,服務貿易進口的 3.46 萬億元人民幣基本是生產性服務業;逆差 1.50 萬億元人民幣,逆差的主要來源是外國的服務貿易公司提供的生產性服務對中國形成了服務出口。
培育新質生產力,除了要增加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總體比重外,
更要增加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整個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
,
力爭在 2035 年使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 60% 左右,占 GDP 的比重達到 35% 以上;與此同時,進一步把服務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從 2023 年的 13.6%提高到 2035 年的 30%,著力提升高端制造中服務價值的比重,促使一大批終端制造產品內嵌的服務附加值達到總價值的 50% 以上。
培育新業態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變革,是實現產業組織的深刻調整,有兩大關鍵推力。
第一大關鍵推力是經濟全球化。
新業態的形成要與全球潮流連在一起,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制度型開放,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目前,我國的內外貿尚未實現一體化發展。改革開放幾十年,外循環是一個圈,內循環是一個圈,出口的貨物要內銷比較麻煩,內銷的貨物要出口也比較麻煩,不管是稅收規定還是檢驗檢測的規定,還是各種市場準入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這種現象。2022 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達 2.11 萬億元人民幣,占當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 萬億元人民幣)的 5%。而國內電商卻能把 40% 的國內貿易批發流通業務由線下轉為線上。
之所以國內做得比較順暢,國外卻開展得并不順暢,根源在于內外貿尚未實現一體化發展。如果打通阻礙內外貿一體化的關鍵堵點,跨境的也可以做國內跨省的,跨省的也可以做國際的,就像亞馬遜從來不分跨不跨境,商品從紐約賣到華盛頓和從紐約賣到倫敦是一回事。
這是一個新的業態,是世界潮流,而我們要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就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為此,2023 年 12 月,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明確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會議提出,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調整完善國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檢驗認證銜接、監管銜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正是這個改革的深意所在。
第二大關鍵推力是數字化,形成產業互聯網。現在,我們的消費互聯網做得風生水起,而產業互聯網基本上剛剛開始。產業互聯網有兩種,一種是以中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或德國制造 4.0 中的產業互聯網為代表,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集團內部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是實現設計、開發、制造、銷售、物流等全鏈條的數字化。
這是講一個個的企業,但市場正在興起另一種產業互聯網,就是依托互聯網的平臺和各種終端,將觸角伸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根據消費者偏好實現了小批量定制、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貫通、全球化配送。在這樣的平臺上集聚了幾百家提供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物流運輸等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上千家制造業企業以及幾百家原材料供應商,這些企業之間用數字系統進行了全面貫通。依托這個產業互聯網平臺,這些企業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產業集群,實現了“以銷定產”、“以新打舊”(以新產品淘汰舊產品)、“以快打慢”(以快速直銷淘汰普通分銷)。
現在這樣的產業互聯網,中國有一批,這樣的平臺放在哪個城市,就會給哪個城市帶來幾千億元、甚至幾萬億元的銷售值,同時帶來幾千億元、甚至幾萬億元的金融結算,還會帶來物流和其他各種服務,這個城市就很容易成為新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服務中心。
總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經濟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我國在制造業板塊、服務業板塊和新業態板塊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F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希望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增長極。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網
編輯|段文秀
審核、責編|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