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空間賦能城市未來產業社區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城市更新是對城市存量空間進行優化改造的過程,其中城市產業空間的調整和升級是一個關鍵方面。
城市產業空間作為城市生產活動的集中地,在我國從早期的科技孵化器,到當前各種產業創新創業載體,一直是城市產業集聚和創新的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產業空間承載的行業類型不斷更迭,服務的功能需求日趨多元,不斷孕育出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動能。同時,城市更新的需求反過來也持續推動我國城市產業創新空間新形態的出現。
從 1987 年我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誕生到現在,在城市創新產業空間方面,出現了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器、創業大街等多種形態。這些形態為我國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支持引導。截至 2021 年底,全國共有眾創空間 9026 家、科技企業孵化器 6227 家、加速器 880 余家以及國家高新區 173 家。近年來,隨著科教興國、科技創新戰略的不斷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不斷融合,加快傳統孵化器的產業化、生態化、數智化轉型,布局建設適應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產業孵化平臺成為大勢所趨,創新產業空間成為城市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
縱觀 40 年發展,我國城市創新產業空間發展的典型形態有:科技孵化器、科技產業園、創業大街等,近年的產業社區也逐漸成為城市創新產業布局的重要形態。
20 世紀 80 年代初,全國思想空前活躍,國家要求科技人員走出高墻深院去開展科技創新。1987 年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武漢東湖創業服務中心誕生,開啟了我國科創孵化的新歷史。這一階段的創業孵化,開發主體更多以“二房東”的形式存在,通過為企業提供物理辦公空間的方式獲得收益,并不過多參與、協助企業創業發展。這一階段的開發主體更像是“局外人”,作為我國創業孵化的基礎階段,為后續的服務深化奠定了基礎。
1992 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提出推動科技產業園快速發展。在我國沿海地區新的一輪對外開放浪潮下,外資的引入使得產業園區資金要素的缺口逐漸縮小,技術引進成為園區成長發展的重點??萍籍a業園區以吸引技術密集型、創新型產業為主導,集中進行高技術、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的新興產業區域,其主要功能有孵化創業、研發創新、產業生產、總部經濟、居住等,對應于主要功能科技園區內存在孵化器、研發中心、標準廠房、總部基地、公寓等多種物業形態。
隨著全國創新創業的不斷深化,2015 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大力支持創新創業活動,一大批創業孵化器、創業大街興起,并集聚了一批有想法、有技術的年輕創業者。
中關村創業大街是我國第一條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特色大街。街區全長 220 米,建筑面積 4.5 萬平方米。中關村創業大街于 2014 年 6 月 12 日正式開街,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旨在構建全球創新創業生態圈,著力建設以產業創新和全球創新為特征的全球創新創業高地。在發展過程中,中關村創業大街逐漸形成了“科創空間+科創服務+科創生態”的發展格局,從科創街區出發,將業務延伸至科創服務和科創生態領域。當前,中關村創業大街正分階段實現服務數字化,不斷更新完善其服務產品和服務流程。
產業社區將成為我國城市產業聚集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形態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城市產業的集聚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生產和生活的平衡,產業社區應運而生。產業社區是以產業發展為基礎,配置有產業人群生活的各類居住、服務、休閑等設施,產業要素與城市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集聚區的新型概念。
產業社區與產業園區的區別在于改變了傳統產業園區把生產功能作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功能的發展方式,關注了產業形成的空間形態和產業人群的空間需求,體現了城市文化的人本導向,是未來城市產業空間發展的模式。
產業社區具有“產業”和“社區”的雙重屬性,產業聚集了大量就業人才,是社區形成的基礎,而社區強化了創新人才的吸引力,通過搭建產業主體和就業人才的社群平臺,打造生態、舒適的生活環境。
近年來,產業社區作為產城布局的創新空間模式,已成為探索產業園區轉型發展的新方向。各地針對產業社區發展也紛紛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例如《成都市產業功能區產業社區高品質公共服務標準配置指南(2020年版)》提出,把產業社區建設作為變革城市發展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從 5 類 42 個項目明確產業社區建設指引;《洛陽市科技產業社區建設標準及支持政策》提出,對通過試點掛牌的科技產業社區,可以享受相關的政策補貼;《南京市關于促進產業用地高質量利用的實施方案(2021)》提出,到“十四五”末,規劃工業用地規??刂圃?300 平方公里,形成“產業園區-產業社區-零星工業地塊”三級體系[1]。2021 年杭州市濱江區成立了浙江首個產業社區——物聯網產業社區,首次嘗試在“產業”和“社區”二者之間探索融合發展之路,構建了一個集產業服務、人才工作、生活、休閑等于一體的社會治理共同體[2]。
可以預見,在城市產業空間不斷演進的過程中,追求產業創新發展和經濟增長是最基本訴求,但是隨著城市大型化的發展,產業空間亟需打破以往自上而下全域粗放式單一化的空間組織方式,從而推進精細化管理和利用。協調日益龐大的人和企業主體的“生產+生活”需求,需要優化更新空間,解決當前城市產業空間普遍存在的企業布局模式單調、從業者歸屬感不足、配套服務及設施分布不均等問題。
空間經濟學家 Duranton 和 Puga 在城市產業集聚微觀因素中總結了人、企業/產業、空間三者之間的匹配機制。產業社區以人為核心更好地保持了城市產業空間中生產和生活的平衡,促進人、產業和空間三者更加融合、高效的匹配。產業社區將成為我國城市產業聚集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形態。
進入數字時代,城市數字空間將是數字技術、城市社會關系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成為人類社會聚集的新空間形態,這也將為城市產業空間在人、企業/產業和空間三者的匹配機制帶來新變化。
網絡正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并不斷聚集形成虛擬社會(Virtual Society)。虛擬社會中的人如同生活在同一座現實城市中一樣,卻以一種不同于傳統城市生活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易、學習和成長,并在虛擬社會中形成新的文化、新的共同價值、新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這不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還帶來工作方式的變革,從而催生出新的崗位需求和自由職業,比如數字技術人才和數字服務人才等。另一方面,機器人、虛擬人、數字人等也將成為城市的“新市民”,同樣在城市數字空間里生活和工作。
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需要兼顧實體和數字兩個市場,在實體市場上延續并創造新的實體消費,同時輔以在數字層面釋放大量的數字消費,這種類型的企業我們把它稱為社區型企業。社區型企業能夠把分布于不同城市中的員工、合作伙伴、消費者等用數字社區的方式整合起來,并用社區的組織方式把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產品、服務鏈接在一起[3]。
網絡對人類日常生活的滲透產生了數字空間,并推動人群不斷聚集到數字空間。城市數字空間的內涵是人類在網絡虛擬空間聚集、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基于下一代數字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通過引導土地、資本、科技、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向線上集聚,構建和生產出的全新的城市生產、生活的公共空間。在這種新空間中,以數據要素驅動并形成新的數字生產力的有效配置,從而創造出大量的數字化新業態與新場景,并持續優化數字化生產關系,進而形成空間的再生產。這種空間的再生產帶來了新的價值體系,一方面推動城市構建新型的社會網絡,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數字化治理的新模式,極大地激發了群體智能,引領城市未來產業發展[4]。
人、產業、空間在數字時代的新變化,將帶來三者匹配機制的變革,并推動城市產業高質量的集聚。
數字空間開創城市產業集聚的“數實融合”新階段。
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更加復雜的創新生態、更加深刻的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城市產業布局要打開思路向數字空間拓展,推動數實融合,發揮下一代互聯網群體智能優勢,從人才、產業、服務全方位聯動,強化資源共享與互聯,注重環境與城市形象提升,積極應用數字技術及數字化新手段,打造新型產業空間體系。
傳統城市產業空間的發展邏輯以拓展新場地、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為目的,聚焦于物理空間開發,用于發展城市商業、金融、文化、工廠、學校、居住等功能。數字空間的發展以數據要素為核心驅動,建立創意確權、場景驅動及數據要素流動的體系,通過存儲、寬帶、算力、算法及安全等保障機制,建立數字空間,數實融合將推動城市產業空間革命性重構,助推企業從生產要素到發展空間再到價值資產發生變革,吸引全球人才在城市開放創新生態中匯集,共同推動城市的未來產業發展。
數字空間為城市產業帶來知識涌現和價值賦能。
數字空間是一個無物理邊界的空間,也是一個開放創新的體系,打破了城市實體空間中地域、學科等的限制,讓更大范圍的人才有參與創新的自主性。城市數字空間的居民數量可能遠遠大于實體空間中的居民數,而這些“臨時”居民通過貢獻他們的智慧為城市創造大量新價值,比如他們可以成為城市的數字旅游者、當地企業的數字雇員、政府的數字顧問、研發機構的數字參與者等等。豐富多樣的人才也為數字空間帶來了知識的大量集聚,這種知識的集聚帶來群體智能,并推動新知識的不斷涌現。
數字空間和實體空間的緊密融合,將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創建全新、增值、高效的新發展領域。數字空間是實體空間的映射,而在數字空間所產生的財富將反哺實體空間,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創造新價值。同時數字空間會產生新的數字需求,并推動企業去開發新的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這也將帶來了更多的價值涌現。
在城市進入數實融合發展階段,產業社區的建設也迎來新的發展。首先,數字人才將與傳統園區運營團隊融合創新,不僅為傳統園區運營帶來社區服務的新模式,也會推動數字要素驅動下園區內產業生態的優化升級。其次,輕資產的數字化運營將激活園區內土地等重資產的活力,跨區域跨領域的數字化運營能夠形成數字空間的產業聚集新生態,發展出新的數字產業集群。最后,數字科技支撐的產業社區服務,將在城市更新、產業招商和人才吸引方面為城市空間發展帶來新邏輯,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發展的新思路。
城市數字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融合賦能產業社區的發展,不僅會孵化出產業的創新模式和社區服務新業態,也會帶來產業集群的重構,并最終為城市發展帶來新價值。
[1] 王師賢.東灘智庫. 產業社區成為園區更新發展的重要模式[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3336443159968746&wfr=spider&for=pc
[2] 濱江區人民政府網站. 物聯網產業社區,迎來“新成員”[EB/OL].http://www.hhtz.gov.cn/art/2021/7/13/art_1229439024_59029157.html
[3] 黃奇帆,朱巖,邵平.數字經濟:內涵與路徑[M],中信出版社,2022
[4] 朱巖,徐鵬.城市數字空間發展研究報告(2022)[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