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3 年經濟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可見改善社會的心理預期和恢復發展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過去這一年影響人們預期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疫情防范?,F在中國已經調整疫情防控措施,也許今年一季度我們還會因為疫情受到一些影響,但是總體上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要比以前小很多。到了二季度開始可能就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況。這對于預期的轉正是非常重要的。
近段時間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有一些不正確猜測,影響了民營企業的社會預期。如果看 2022 年的數據,中國總的投資增長還是比較快的,但是民營經濟的投資增長非常慢,這很大程度上跟民營經濟的預期是有關的。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含糊地亮明了態度。這是讓民營企業恢復信心很重要的一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要求從制度上、法律上把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這有助于進一步恢復信心。除了這些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措施之外,還有一點可能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023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應該利用紀念改革開放 45 周年的機會,大力宣揚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讓人們在認識上能夠更加統一,更加明確,這對于民營經濟的信心恢復和提振是非常有幫助的。
充分肯定和宣傳民營企業的作用,有益于增強民營經濟發展信心
2018 年 11 月,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六七八九這幾個數來高度概括民營經濟的特征。
這點大家耳熟能詳。
其他的一些數據,也值得去廣泛宣傳。
一個就是民營經濟的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從資產利潤率上看,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的平均資產利潤率是明顯高的。
我們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要提高效率,而民營經濟對于提高效率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再說就業,民營經濟是創造就業的重要力量。在 2012 年到 2020 年的 8 年間,全國城鎮就業增加了將近九千萬,而民營經濟就業增加了 1 億人,相當于全國城鎮就業增量的 100% 以上,說明其他類的所有制企業的就業總量是在下降的?,F在青年群體面臨比較大的就業挑戰,而青年群體中從事服務業的比重高達 61%,靈活就業等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手段,而平臺經濟則是提供這樣就業機會的重要模式之一。所以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特別強調了平臺經濟的發展。
甚至在創新上面,民營經濟都占了半壁江山。在 2022 年企業的研發投入中,國有企業占 20% 左右,民營經濟占 60% 左右,外資企業占 20% 左右,如果看專利的話,民營經濟也占 50% 以上。特別值得說的是,民營經濟也幫助解決了很多卡脖子的問題。比如通訊基礎設施,如果說沒有像華為這樣的企業發展,很難想象我們現在的通訊基礎設施會遇到什么樣的卡脖子問題。還有在移動支付、高性能計算機等方面,民營經濟都做了很大貢獻,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卡脖子的問題。如果能夠大力去宣傳民營企業所起到的作用,那么民營經濟主體可能就會有更強的信心。
政策制定堅持專業性、協調性、可預見性,讓企業有更穩定預期
政府對企業的政策也是影響企業社會預期的重要因素。要堅持政策制定的專業性、協調性和可預見性,這也是政府和企業有效溝通的前提,這樣,企業才會對政策有理性的預期。社會對企業有期待,監管者對企業也有期待,有些期待需要有一定的監管才能滿足。為了讓監管者的監管措施能夠更加合理,企業應該主動地與監管者合作來制定更加合理的監管措施,使其既能保證企業的活力,又能讓企業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也提到要提升常態化的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和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怎么來促進常態化監管水平的提升?那就需要政策制定的專業性、協調性和可預見性。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遵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一個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堅持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把實踐作為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標準。如果我們堅持了這樣的理念,政策就會得到企業更好的理解,企業也就會形成更加穩定的預期。
還有一些影響企業預期的因素,比如說中國經濟趨勢性的變化,經濟增長速度不可避免地會減慢下來,所以增長速度減慢本身只要減得不是太多,企業應該對它有合理的看法,不能因為增速減慢了就灰心喪氣。
2023 年我們需要保證一個比較快的增長速度,這是有利于市場恢復信心的。給定 2022 年的 GDP 基數,由于政策多方面的優化,特別是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我想 2023 年可以獲得比較快速的增長,這樣對于提升人們的預期有很大的幫助。
國際環境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我們在國際上能夠團結更多的國家,和更多的國家搞好關系,尤其像歐洲、亞洲的國家,可能我們遇到的挑戰可以稍微少一點,這對于人們形成好的預期也是很重要的。
新技術,包括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等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機遇,利用好這些機遇,對于形成正面的預期也是很重
要的。
要把握好在創新中解決已知的卡脖子的問題和未知創新之間的關系,否則我們因過度強調解決眼前看得到的卡脖子問題,可能就會忽視一些探索性創新,這樣就會在未來形成新的卡脖子問題,這可能對長期的預期是不利的。
同時,應用創新會增加科技的應用場景,增加其產生價值的機會,所以不能因為強調硬核科技而忽視應用創新,尤其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對于形成有效的預期也是非常重要的。2023 年的情況要比 2022 年有比較大的改善,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來使社會心理預期能夠更加穩定地向正面發展,從而使我們未來幾年的經濟都能夠得到比較快速的增長。
內容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