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百人會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原院長毛基業主持本次研討會。
北京信百會信息經濟研究院資深分析師邱鵬君首先做了數據新型生產要素背景情況介紹。她指出,通過國家級規劃和政策文件對數據要素的規劃部署來看,
主要是以數據的合規高效利用主線,從完善基礎制度建設,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加強公共數據開發利用三方面發力。
基礎制度的建設推動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適配,而數據的商業模式的市場化配置以及公共數據的開發利用均需要融入一定的商業模式。
通過對歐盟、德勤、David Gann 博士等產業界和學界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分析發現,關于數據的商業模式劃分,雖然在名稱、劃分依據、側重點方面各有不同,但是由于其背后的價值實現機理和商業邏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不同的劃分模式之間存在相互的融合和交叉現象。以此為基礎,可以將數據的商業模式劃分為八大類。一是基于數據迭代更新自身的產品和服務;二是基于數據產生新的服務并提供給第三方;三是基于數據的生態聯盟;四是數據中介和數商;五是提供數據相關技術支撐和服務;六是產品的數字化;七是公益性分享,促進新的產品和服務發展的企業;八是基于數字技術和產品的數字新業態。
信息化百人會成員、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教授做了題為“數字經濟的四因素模型與產業創新路徑”的主題發言。他指出,激活數據要素是在產業生態中把數據要素的價值激發出來,不變革生產關系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目前在中央的整體經濟工作布局中,我們已經到了必須變革生產關系的階段。要發揮既有的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同時彌補技術上的短板,需要建立綜合的產業生態也即產業集群的新模式。他總結和分析了新模式包含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供給、數字需求、數字治理四因素。
他指出,在數字基礎設施方面,
從產業研究視角看,當前我們更需要的是直接面向產業集群里數據要素的流動和價值創造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場景化的數據集市,而不一定是大而全的數據交易所。
在數字供給方面,需要更加關注產業集群式的創新,這將是中國產業集群走向國際化甚至國際領先的重要機遇。
在數字需求方面,數字空間將成為下一個人類生存的重要空間,數字空間釋放的數字需求將是非常重要的場景。
中小微企業金融問題的創新對我國也十方重要。由此也將帶動數字治理進入新的階段。治理、供給、需求和技術基礎、經濟基礎四個因素匹配在一起,能夠在一個區域里推動數字經濟的全面布局和發展。
從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角度來看,在整個供給和需求的創造過程中,數字化的企業、產業鏈以及數字化生態三個層面將改變未來企業的經營。如生產力的變革使得產品需求曲線越來越走向扁平化,原來只需要做頭部最暢銷的產品就可以,現在要關注的是尾部市場和產品。
而適應生產力的變革,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數據透明、全員可信、身份對等的新型生產關系。
數實融合關鍵是在于產業規則的重塑,產業互聯網是發展數字生產關系的重要路徑。數字經濟乘以傳統產業等于重資產的輕產化運營,也等于利用網絡規模經濟創造價值。在數字時代,以傳輸信息和傳輸數據為代表,我們要形成的是需求方的規模經濟,其中,新的技術和創新生成的可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關系。
姜奇平:數據新型生產要素條件下的未來商業模式是一種生態商業模式
信息化百人會成員、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做了題為“數據新型生產要素的生態商業模式”的主題發言。他分別從數據新型生產要素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影響以及生態商業模式的興起兩個角度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數據新型生產要素條件下的未來商業模式是一種生態商業模式。他指出,數據新型生產要素的變量空間是在商業模式中擺脫打價格戰,轉向提價競爭的商業模式探索。
姜奇平認為,近期出臺的“數據二十條”中指出了數據要素的使用價值反復復用沒有問題。使用價值一經復用,“排山倒?!钡脑隽繉⒊霈F。中國未來有一個和改革開放 30、40 年來同樣大的“蛋糕”等待大家去捕捉,這就是服務業的比重上升。從生產力角度來講,數據生產力恰恰是在于讓我們高效地捕捉中國 40 年來從來沒有切到的“蛋糕”。
在生產關系層面,結合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促進機會公平,如圖紅色區間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如果可以用復制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實際上為大家提供了一種零次分配。這使得勞動者在工資之上,交足國家和社會的,剩下是自己的。這將成為一個偉大的激發勞動者積極性的爆炸,程度將不亞于農村改革。
如果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帶來的變化概括到微觀上,將會帶來生態化(平臺+應用)轉型。用平臺作為生產資料或者是資本的復印機替代“美聯儲”,為整個一線勞動者提供把重資產轉化為輕資產運作的機會。通過輕資產運作(也就是范圍經濟)和差異化高附加值(區別于打價格戰)的形式,最終使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他分別從生態商業模式的經濟特征,制造業服務化中的生態商業模式以及生產性服務業中的生態商業模型等方面分析了生態商業模式的興起。
他指出,對于當前的商業模式,我們不是要調整企業的戰術,而是要判斷“蛋糕”的空間在哪兒。找到“蛋糕”所在比怎么分割“蛋糕”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生態商業模式的鮮明經濟特征是平臺經濟,數字轉型規律是商業模式正在從企業級的內部范圍經濟轉向外部范圍經濟。集群、資源改變和合作三個鮮明特征是生態轉型與企業轉型的區別。
翁翕:數據確權是當前發展數據要素一大難點,需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長聘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翁翕則從宏觀和微觀的經濟學視角分析了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和利用方式。
從宏觀視角,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離不開數字經濟。平臺連接了消費者和商戶,也是機器和眾多群體的連接橋梁。平臺通過有償引流、個性化定價的手段來實現流量變現。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起到了帶動商業模式的作用。
從數據的生命周期看,數據流動和商業模式兩者間高度耦合在一起,數據的收益一方面是初次分配,跟數據反方向流動,目的是提供激勵機制,最大程度的促進數據流動,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初次分配“蛋糕”最大,分配對象主要是傾向于生產者、分析者、應用者,數據來源者并沒有從這方面得到太多的初次分配收益。初次分配之外還有二次分配,主要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解決初次分配收入不平等問題,或者關鍵市場節點問題。三次分配主要是通過數據共享還有一些公共數據的公開手段。
他指出,通過梳理整個商業模式和數據價值創造的鏈條,結合經濟學的商業模式可以更好地區分什么是新型生產要素。當前經濟中,已經有大量的個性化需求。未來經濟,一定是個性化需求占主導。而數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在解決怎么生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解決生產什么的問題,以及為誰生產的問題。
關于微觀層面的數據要素利用方式,主要是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計算機科學,問題是算法黑盒,可解釋性差以及需要數據越多越好,經濟學則是以個體經濟決策模型為基礎,未來亟需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人類對數據的使用由來已久,數據要素由資源變成要素,需要滿足兩點,一是專業化穩定的供給,二是合法可流通性,在要素化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資產化。而數據確權是當前發展數據要素一大難點,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需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德勤中國戰略客戶服務領導合伙人張森則從企業視角分享了關于激活數據要素,重塑數字企業的相應思考。他首先從內外部發展環境分析了當前數據要素利用已具備的條件,并預測目前跨行業、跨公司的數據要素流通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新興數據服務市場迎來發展機會。從數據產業鏈全景圖看,企業最為關注的是怎樣打造業務的增長引擎,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打造合作共贏共生的生態圈。之后考慮怎樣更好地激活數據要素重塑數字企業。
數據成為要素之后,數字企業致力于成為數據創造價值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
一是
創新科技帶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二是
數據本身通用,但在不同場景下會有業務的應用場景,以及行業特有的屬性和應用內容;
三是
每個要素的發揮,在場景下的應用更要關注結果所產生的相關效益和效率。
數據要素的激活尤其要考慮商業模式、數據產品以及應用場景。激活數據要素需要打通企業數字脈絡,優化經營方式,構建數據能力參考路徑。以大健康服務產業為例,張森詳細分享了激活數據要素的行業應用思考。
圍繞“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的作用規律及價值創造機理;從生產關系、生產力演變的視角,探討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引發的企業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經營范式、組織形態的變革;數字經濟時代,圍繞數據采集、存儲、加工、銷毀等全生命周期可以采用哪些創新的模式;從社會分工角度看,探討未來傳統企業、ICT企業、平臺型企業等在數據生態內的角色定位和企業形態”等議題,來自產、學、研、用的相關代表進行了充分探討。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夏義堃結合數據價值鏈中多主體的利益瓶頸問題,探討了數據要素價值實現的利益補償問題及相應建議。她指出,數據要素價值實現困境主要表現在上游主體數據開發有效激勵不足,數據價值鏈利益相關者結構性失衡,數據要素市場利益分配失衡。
對于國家如何進行利益補償機制,夏義堃指出,一是要確保上游企業“基準利益”的實現,二是可持續的經濟補償措施,三是政府監管維護公平市場秩序,四是可信數據生態尊重各方主體權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專家圍繞如何認識數字經濟,以及數字經濟跟作為國家戰略的信息化戰略的關系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我們需要科學的處理好數字經濟跟信息化的關系。數據作為一種要素,我們可以從經濟學史的角度來看,每種要素的形成都有一個歷史形成的規律。
當前因為平臺獨特的性質,平臺的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公共數據,可以在平臺治理基礎上從構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出發,構建科學合理的有關平臺治理的政策框架體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偉玲分別從數據交易、歐盟的相應做法以及數據產權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她指出,通過近期對數據交易做的深入的研究和調研發現,數據交易的企業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數據交易所、數據交易公司等數據中介機構;二是數據密集型企業,如國家電網、互聯網公司;三是專業性的數據服務公司。目前國內的數據交易市場跟國外的數據交易市場差別非常大,由于定位、能力等存在眾多運營問題,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激活和發展,需要深入思考。
最近幾年通過對歐盟的數據法案、數字市場法、數字服務法和數字治理法等密切跟蹤,發現歐盟的數據法案中基本上都提到了可攜帶權,一定程度上能改變很多大企業的壟斷數據行為。數據產權方面,需要建立更加細化的數據權利譜系,開展數據資產登記,為探索數據有償使用奠定基礎。
華為工業數字化首席戰略官胡靜宜從企業、行業、國家三個視角分享了對數據價值化的實踐和思考。企業層面,他分享了華為數據治理工作的出發點、技術支撐、制度保障、業務應用和成效。
行業和國家視角方面,他介紹了數據字典以及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國際標準進展,我國基于數字孿生技術制定的物模型基礎標準以及部分行業級數據標準。借鑒歐盟的主權云標準,我國相應組織正在推動可信工業數據空間架構的制訂。他指出,
數據的價值化是社會組織變革、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力和結果,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在合規、安全的前提下,讓數據能夠自由流動并為所有人創造價值,社會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數據寶 ChinaDataPay 董事長,華東江蘇大數據交易中心總經理湯寒林作為一名來自于一線并且做數據應用變現已經做了20年的“老兵”,重點從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數據要素時代的“四化建設”是指數據治理智能化、建模加工產品化、場景應用商品化以及流程交易的合規化。他指出,制約數據要素行業發展的最大痛點不是缺乏數據而是缺乏將數據加工成合適產品并與相應需求方進行交易的人才。
數據要素 20 條”頒布之后,最大的突破是數據持有權、數據產品的加工使用權,以及數據產品的經營權這三權的分制。結合曾遇到的產權歸屬這一最大挑戰,他認為,此次提出來的數據持有權,是很有意義,很值得探索的。關于數據交易場所,他認為更多的是做好生態以及提供增值服務。
毛基業圍繞四個主題報告,五個行專家、學者的分享,總結了帶來的三方面收獲。一是數據要素本質,特征,價值形態,以及如何使用。很多專家學者圍繞著這一話題做了深度分享,數據要素的本質特征,除了一次價值,還有二次價值和價值賦能,除了作為運營副產品支撐運營,還有產業化的問題。二是數據要素如何提升生產力,這也是涉及到如何使用的問題,如低成本差異化。三是生產關系的改變甚至是重構。生產關系對數據要素的釋放,是否也符合“三分數據、七分生產關系”或者是“三分生產力、七分生產關系”的關系才能保證數據要素價值的發揮。
本次研討會后,北京信百會信息經濟研究院將根據會議內容進行整理并報送中央有關機構、國務院有關部門,作為管理決策和政策制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