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巖 羅培
工業時代歷經百年形成的全球經濟體系、治理體系,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沖擊和數字技術高速發展下,開始加速變革。從社會經濟系統來看,未來人類社會將向“實體+數字”的二維空間發展,數字經濟將會是基于這個二維空間而建立起來的新經濟模式,發展數字經濟是激活數據要素、開發數字生產力、創新數字生產關系的過程,數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關鍵性、決定性的生產要素。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與數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的陸續發布,我國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國家相繼出臺了《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及《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有關數據的基礎性法律。目前已有十八個省市公布了各種數據相關條例,其中深圳、上海、浙江和重慶出臺了明確的數據條例。這些地方條例雖然立意不同、完善程度不一,但大多以促進數據利用和產業發展為基本定位,為當地加快促進數據流通和開發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 年 6 月 22 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主要目標是通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讓數據要素的獲取、加工、流通、利用以及收益分配等行為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推動數據要素市場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最終實現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效率的提升。《意見》依據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進行數據分類,涉及不同的確權和授權規則。公共數據定義為各級政府部門、法律、法規授權履行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兑庖姟饭膭钜远喾N形式向社會提供不涉及個人信息、不影響公共安全的公共數據。企業數據泛指所有持有數據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營過程中積累的數據資產,與公共數據形成對應關系。
企業是數據要素開發的市場主體,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過程中,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作為企業的新型資產,企業的數據資產增長越來越快,價值越來越大,因此必須要建立企業數據治理制度,用以規范和開發企業數據資產的價值。
基于數據資源,傳統產業的生產資料得以豐富,產品內涵將突破實體空間進入數字空間,并引起企業商業模式發生革命性改變。在數據驅動下,企業運營的底層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以數據要素為新生產資料,以數字空間為新發展領域,以數據資產為新價值源泉。
數據作為新生產資料已經滲透到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中,并改變著企業運營的全過程。第一,數據參與創新。在擁有了市場端和生產過程的海量數據之后,企業的創新方式會發生根本性轉變,開放式創新會逐漸成為企業創新的主要模式;第二,數據參與設計。數據成為產品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產品必須要充分考慮數據運營的需要;第三,數據參與生產。基于生產過程數據的收集和貫通,可以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第四,數據參與流通。流通過程因為數據而發生革命性變化,線上線下相融合、顧客與企業相融合,使得市場機制發生改變,進而改變企業市場推廣的方式;第五,數據參與客服。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客戶服務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客戶的參與性,并形成社區型客戶服務模型。
靜態數據的價值不是特別明顯,動態的、實時的、有反饋的數據才會成為新生產資料。因此數字化企業的關鍵,就是要推動數據在企業內外快速、準確、安全地流動,并在流動中通過不斷創造新的數據創造企業新的價值,這也是數據生產資料與其它傳統生產資料的最大不同之處。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將存在于實體和數字兩個空間。
客戶除了在實體空間中活動,還會在數字空間中緊密關聯。
數字空間正在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新領域,無論是制造還是服務產業,
都開始思考如何進軍這一領域,以滿足年輕一代所產生的大量數字消費。
近年來興起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實體空間向數字空間的拓展。比如,中央商務區(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其傳統功能就是提供寫字樓、商業街等。但因為 CBD 的土地資源有限,其實體空間的經濟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把 CBD 延展到數字空間中,就可以突破實體空間限制,在虛擬世界中開發數字藏品、數字文旅、電商購物、辦公共享、游戲交友等大量新商業模式,從而讓傳統 CBD 在數字空間中煥發新力量。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數據看作一類新型資產已經獲得共識。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定義,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把這個定義推廣到數據資源,可以說數據資產是指個人、企業、政府過去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由個人、企業、政府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個人、企業、政府帶來經濟利益的數據資源。
當前,由于數據的確權、成本及價值的可靠計量等問題,在現行法律框架和技術條件下,數據資產尚無法直接體現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但在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企業所掌握的數據資源的規模、數據鮮活程度,以及采集、分析、處理、挖掘數據的能力決定了企業的未來核心競爭力,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開始探索數據資產如何進入財務報表,并形成新的資產管理規則。
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T服務管理與 IT 治理分技術委員會、國際數據治理研究所(DGI)、IBM 數據治理委員會等機構的觀點,數據治理意指建立在數據存儲、訪問、驗證、保護和使用之上的一系列程序、標準、角色和指標,以期通過持續的評估、指導和監督,確保富有成效且高效的數據利用,實現企業價值。
數據治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數據采集、歸集存儲、分析處理、數據產品和服務定價與分配等多個復雜的流通環節,涉及數據生產者、數據采集者、數據管理者、數據平臺運營者、數據加工利用者、數據消費者等多元參與主體,是一個復雜的動態變化過程。
國內研究成果一般認為數據治理包含五項核心內容:以釋放數據價值為目標,以數據資產地位確立為基礎,以數據管理體制機制為核心,以數據共享開放利用為重點,以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為底線。針對這五項內容,建立的數據治理體系參考框架應該包括國家、行業和組織三個層次,數據資產地位確立、管理體制機制、共享與開放、安全與隱私四個方面內容,以及制度法規、標準規范、應用實踐和支撐技術四種手段。
第一,制度法規。
目前中央和地方所頒布的數據相關法律法規,內容大多集中在安全保護和共享開放兩個方面。當前我國數據交易蓬勃興起,但還缺乏專門針對數據資產和數據交易的權威性立法。2015 年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16 年 4 月國務院印發《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之后各地紛紛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大數據中心等數據治理專門機構,規范政府數據治理。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科學數據管理辦法》,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金融行業高度重視數據資產管理工作,2016 年 12 月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規范》,2018 年 5 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這些法規為中國企業的數據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標準規范。
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為主導,建立了多級機構,以推動數據標準化工作。目前我國已有多項數據治理相關標準立項或形成草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提出了大數據治理標準體系;2018 年國家標準《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正式發布,2018 年 6 月《信息技術服務 治理 第 5 部分:數據治理規范》發布。
第三,應用實踐。
在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上,鏑數聚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 10 月,中國已有 193 個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其中省級平臺 20 個(不包括直轄市和港澳臺),城市平臺 173 個(含直轄市),平臺總數與 2020 年相比增長超三成。這些數據治理的應用實踐,已經奠定了企業數據治理的環境基礎。
第四,支撐技術。
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組織了大量重大數據科研項目,以引導推動數據治理相關研究。一些全國性的學術組織也在引領數據資產化的相關支撐技術研發。同時,各類數據交易中心也在不斷涌現,如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和上海數據交易所等??傮w來看,隱私計算、NFT 等數據交易的支撐技術不斷成熟,為企業數據治理提供了充足的技術工具。
企業是數字經濟創新的主體,加強企業數據治理制度建設,對于完善我國數據要素市場,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企業數據治理制度建設,首先要區分信息化和數字化的不同。信息化主要是向企業內部發力,通過內部協同實現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數字化主要是向企業外部發力,用外部協同的方式挖掘產業鏈上數據資源的價值。因此,我們不能用簡單的信息化思維推動數字化轉型,也不能直接用原有的信息化隊伍解決數字化轉型問題。企業數據治理制度,是針對產業鏈、產業生態,規范企業數據資產的管理和流動方式,其核心是促進數據在企業、產業鏈、產業生態之中的流動,推動數據確權、定價、流通、交易,促進數據價值實現。
推進企業數據治理制度建設,要點是依據《意見》要求,基于數據治理的五項核心內容,參照數據治理體系參考框架,結合各地政府相關數據條例和企業發展現狀與需求,積極探索適合企業自身的數據治理規范體系,具體包括:
1.編制企業“數據治理制度”。
如同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一樣,數字時代的企業需要建立“數據治理制度”,用以規范企業內的數據采集標準、云數據系統、數據流通規范、數據資產標準、數據資產管理規則、企業間的數據交易基本規范、數據產品開發規范等。建立這一制度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實施這些制度將會是企業是否開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標志。
2.建立“首席數據官(CDO,Chief Data Officer)”制度。
在企業既有的組織架構中設立副總裁級別的“首席數據官”,負責配合主要領導進行企業數據要素的開發工作。首席數據官要從數據基礎設施、資產數字化、數據資產化、數據流通與交易、產業鏈數據服務等視角,做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規劃、業務模式創新和產業鏈重塑。
3.打造企業云、鏈系統,提升企業數據質量。
推進 DCMM(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通過打造企業云、區塊鏈應用系統,從信用體系、數據架構、數據應用、數據安全、數據標準等方面規范企業數據資產質量,提升企業數據管理能力。
4.引進數據封裝技術,形成企業數據資產。
面向企業內外的各種應用場景,對企業全場景的數據進行封裝,并建立數據資產臺賬,為將來的數據資產進入財務報表奠定基礎。此外,要積極探索企業數據資產管理制度,并站在產業鏈角度,建立這些數據資產包的定價與交易規則。
5.以資產數字化為入口,建設企業數字空間。
積極引入 WEB3.0 技術,建設面向企業內、產業鏈、終端客戶的數字空間。打造數字空間的基本入口是企業既有資產的數字化,也就是應用各種數字技術對企業的固定資產、人力資產、無形資產等進行實時穿透,建立其在數字空間的映射,并形成企業的數字孿生模型。
6.面向產業鏈和產業生態,探索數字空間對接、數據資產交易機制。
在產業鏈和產業生態里開發利用數據才能充分體現數據要素的價值,企業的“數據治理制度”也必須要站在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角度,積極探索企業數字空間與數字產業鏈的對接方式,企業數據資產如何參與產業鏈上數據資產的價值創造,從而讓企業通過數字產業鏈完成更加徹底的數字化轉型。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并將成為國家、企業、個人最具價值的未來資產之一。面對數據要素,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傳統企業經營的底層邏輯。加快推進企業“數據治理制度”將促進企業面向“實體+數字”的二維空間,規范企業的數據資產,并讓企業的數據資產在未來創造更大價值。
企業“數據治理制度”不能只針對單一企業而建立,而是要面向產業鏈和產業生態,整體思考數據資產的流通生命周期。企業數據治理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促進數據在企業、產業鏈、產業生態中的流動,促進數據資產的價值實現。
企業“數據治理制度”是我國多層次數據基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期待有更多企業深入思考這一新生事物,并根據自身情況加以實踐。通過形成一批有自己規范、科學的數據治理制度的企業,將極大促進我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讓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數字化重構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
編輯|段文秀
審核、責編|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