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新冠疫情、政治局勢、技術演進等外部因素對全球經濟的不斷影響,全球產業鏈體系正在更新演變。全球產業鏈過去模塊化生產網絡難以繼續擴張,這將對國家掌控產業鏈各個環節能力提出新要求。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向東南亞地區轉移,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技術重新往發達國家回流,未來經濟全球化將趨向區域化、分散化,形成相互依存、緊密聯系而又自成循環的亞洲、北美、歐洲三大區域產業鏈體系格局,而我國擁有著超大規模的市場,將成為亞洲區域循環的核心[1]。在全球產業鏈動蕩的形勢下,我國要積極把握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加快擴大內需實現國內循環暢通,建立具備更強競爭力和安全性的產業體系。
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大支柱”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現代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實現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在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基礎上的更全面、更高要求的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下,“一體化”與“高質量”二者相互作用,為我國區域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對優化空間發展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
01、概 念
麥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區域集中的、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的、產業鏈上下游具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通過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外部規模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是通過市場規模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推動各地區產業協同、優化各地區產業布局、形成區域核心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形式,是實現區域發展的必經之路。
02、產業集群的演化機制
1)產業集群的強資源整合能力促使其持續優化
一個產業集群的產生與發展需要外部因素提供良好的區域環境,比如資源、經濟、技術、政策、文化等。產業集群通過與外部因素不斷交互、積聚,形成自身的優勢,并通過對新的資源進一步創新整合,繼續累積壯大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取決于產業集群中企業的角色地位、作用強度、協調程度、控制權集中程度等。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主要分為中心衛星型集群、市場型集群以及混合網絡型群落[3]。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會通過主體間不斷競爭與合作被改變,從而促進了產業集群網絡的形成與發展。合作使產業集群獲得共享資源,產生規模效益;競爭促使產業集群不斷實現新的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優勢。
在新的時代下,單個產業集群的演化升級已不能滿足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需求。區域要從不同維度和尺度構建形態豐富的產業集群層級網絡,橫向促進產業間鏈式互動,加強集群間甚至是區域間聯動協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分別統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建設。創新產業集群是由科技創新領軍企業與關聯的其他主體形成的生產與創新聚集現象,創新產業集群在抵御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挑戰中起到重要作用。為了保障在全球動蕩局勢環境下,我國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抗風險能力及三鏈深度融合。
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實現區域內部各城市之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城市之間的產業協同與功能互補、區域的一體化發展為目標,是我國拉動區域一體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我國實現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是我國實現暢通國內大循環、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必然要求。對促進全國經濟轉型升級、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合作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近日,國家相關部門相繼發布城市群協同發展助力全國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如《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 更好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北部灣城市群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接續動力源》等。
城市群和都市圈區域一體化通過推動各地區所擁有的資源要素結構的升級和空間集聚的經濟效應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區域一體化對地區及鄰近區域制造業集群、服務業集群等發展均表現出顯著的促進作用[4]。
01.城市群與都市圈具備產業集群發展的先天優勢
首先,城市群與都市圈有助于要素資源的整合,引導產業的集聚,從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
城市群與都市圈不僅僅是城市間簡單的地理集聚,而是具備一定產業關聯的空間組織。城市群與都市圈由輻射帶動功能強大的大城市為主導,帶動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區域一體化形成了高效統一的大市場,降低了要素流動壁壘、促進了區域間集聚資源、加速了周邊地區生產資源要素的流動、提高了市場配置資源要素效率,這些都促進著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時,城市群激發了社會更大的內需潛力,有助于企業不斷擴大規模,促使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其次,具備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已形成較穩定的、具備高度協作能力的傳統產業集群。
這些傳統產業集群在國內同類產業集群中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增,龍頭企業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和研發能力,創新能動力不斷增強,高效多元化分工體系和互動耦合的協作網絡逐漸形成,為打造高質量產業集群奠定了基礎。
第三,城市群和都市圈能較好吸納并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
目前城市群新一批新興制造業集群在技術與配套網絡方面發展迅猛,已達世界級水平。城市群和都市圈較完備的產業體系以及互補交織產業鏈,為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創造了條件。城市群與都市圈內聚集著各大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擁有強勁的科創力量,從技術研發、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助力著新興產業的產業鏈創新。
02.城市群與都市圈發展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產業同構,大而不精。
我國大多數城市群與都市圈都著眼于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汽車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等重點戰略產業,未形成獨樹一幟且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另外,地區間專業化協同分工水平不高,分工特色不明晰,在產業分工體系方面尚未完善,造成一定的資源分散和浪費。
協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城市群與都市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試驗田、科技創新的承載區,是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應具備長效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但目前城市群與都市圈內各地數據庫等科技創新資源不能完全開放共享,導致區域創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馬歇爾(AlfredMarshall)提出了集群內知識的外溢與創新推動著集群的優化。城市群缺乏長效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導致知識溢出經濟效用在區域間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制約了產業集群的創新突破、競爭合作、帶動激勵,也阻礙了區域內產業集群網絡的優化。
整體承載能力須進一步加強。
目前,城市群和都市圈區域內發展并不平衡,城市群中心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不足,次級城市發展相對緩慢,未能完全承接中心城市的功能溢出。公共服務資源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導致中心城市的中低端產業不愿意轉移到次級城市,影響了中心城市在新興產業探索高端價值鏈的布局,這會降低中心城市產業集群的成長速度與創新突破程度,也會延緩周邊城市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
03.城市群與都市圈發展產業集群的建議
找準城市群各區域內優勢產業集群定位,明確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
區域一體化要以創新需求作為第一考慮要素進行功能分工[5],促進產業鏈高端環節與中低端環節進行剝離,發達地區的產業鏈集群保留高附加值環節,并布局新興產業,而中低端環節應分派到擁有承接能力的周邊產業集群,實現城市群與都市圈產業結構的升級。
扶持培養產業龍頭企業,集中力量推動要素資源向優勢領域聚集。
圍繞 “鏈主”延鏈補鏈長鏈,利用集群內部“黏性”精準招商。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并搭建協作平臺促進集群內部合作,放大集群內合作空間,鼓勵企業進行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優質的產業生態、更清晰的招商思路、更高效的產業協同,不斷放大區域間“1+1>2”的集群效應[6]。
積極推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科技成果轉化,
構建科創共同體與創新產業集群,實現以創新為驅動力的一體化發展。
在加強基礎研究成果上,促進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不斷推進相似的產業之間的知識外溢,推動區域內科創共同體建設。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健全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集聚,聯合開展和實現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的突破,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均等化城市群與都市圈公共服務,為產業集群提供配套保障。
均衡城市群與都市圈內各地區經濟基礎與社會資源,降低產業集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能力的差距,進而減輕人才、消費和生產成本等因素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加強城市群與都市圈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建立和完善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實施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發展,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服務支持。
參考文獻:
[1] 沈立,劉笑男.全球產業鏈體系發展態勢、格局演變及應對策略[J].現代經濟探討,2022(05):53-67.DOI:10.13891/j.cnki.mer.2022.05.014.
[2] 曹衛東,曾剛,朱晟君,曹有揮,孫斌棟,曹炳汝,崔璨,段學軍,張京祥,孫偉,楊山,陳明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出路[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06):1385-1402.
[3] 百花財經,經濟學思考:什么是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特性、網絡演化機制與風險
[4] 趙海峰,張穎.區域一體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來自長三角擴容的經驗證據[J].軟科學,2020,34(12):81-86+103.
[5] 胡彬.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背景、挑戰與內涵[J].科學發展,2019(04):67-76.
[6] 洛平. 以集群發展思維抓產業[N]. 洛陽日報,2022-07-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