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發展概述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
2021 年可謂是“雙碳”工作的元年,“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各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重心也逐漸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行業低碳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手段。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當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促進碳排放權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實現流通交易指明方向,并將通過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及監管力度的不斷強化,推動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場行為規范,提升碳交易市場活力。與此同時,數字技術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而來,為各個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在全球朝著“零碳”邁進的道路上,數字技術將作為重要引擎,拉動各行業向低碳綠色發展轉型。本系列報告將淺析“雙碳”背景下,碳市場、碳交易制度以及碳資產管理等各個方面與數字化技術的交融,希望為行業綠色發展、節能減碳提出新思路。
自 1997 年《京都議定書》簽訂以來,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 190 個國家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共識。2015 年《巴黎協定》為全球氣候行動制定了關鍵目標,即將全球溫升目標控制在工業化前 2 攝氏度以內,努力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研究結果,即使各國能夠按照目前的政策全面有序落實碳減排行動,僅有望在本世界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1.8 攝氏度
[1]
。這意味著,若要實現 1.5 攝氏度以內的溫控目標,需要全球協力采取更為積極乃至激進的措施促進全面減碳。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刺激拉動作用,將成為全球氣候目標達成的重要政策機制。
△ 圖1 全球碳市場主要發展進程
據 ICAP(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數據,全球現有 34 個碳市場在運行,覆蓋了全球約 1/3 的人口及 55% 的 GDP。覆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 17%,較 2005 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成立之初,溫室氣體覆蓋率增加了兩倍以上。除歐盟碳市場外,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全國性碳市場有 8 個,我國是其中之一。由于各國在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全球主要碳市場在行業覆蓋方面也大為不同。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覆蓋率超過 70% 的區域碳市場有 4 個,分別為加拿大境內魁北克和新斯科舍兩個區域碳市場、韓國碳市場以及加州碳市場,其余各碳市場二氧化碳排放覆蓋率均不到 50%。從覆蓋行業角度來看,新西蘭碳市場覆蓋行業最廣,包含了電力、工業、建筑、交通、國內航空、廢物處理以及林業在內的 7 個行業,其余各碳市場大部分僅納入了發電及工業領域碳排放,部分納入了建筑和交通行業[2]。
(*數據來源:ICAP)
我國碳市場相比發達國家起步較晚,自 2012 年起,我國在廣東、湖北、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兩省五市共七個地區開始了碳排放交易的試點工作,2016 年福建、四川兩個非試點區域碳市場成立,均為我國在碳市場的建立及運作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3]。在此基礎上,2021 年 7 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鳴鑼開市,標志著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碳市場正式成立。
按照《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相關規定,目前全國碳市場僅納入了年排放量超過 2.6 萬噸的電力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約 1 萬噸標煤)的發電企業(含自備電廠),約覆蓋了全國碳排放總量的 40%,總量約 40 億噸。第一個履約周期全國碳市場共納入 2225 家發電企業,成交均價 42.85 元/噸,累計成交額 76.61 億元,履約率 99.5%??傮w來看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制度體系保障有序,為后續其他行業納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在一些關鍵性指標上,與國際其他成熟碳市場仍有差距。
據碳價格高級別委員會估計,若要實現全球 2 攝氏度的溫控目標,碳定價應達到 40~80 美元/噸。目前從 ICAP 發布的數據看來, 2021 僅有英國、歐盟和瑞士碳市場的碳配額價格達到了該區間,我國全國碳市場 2021 年碳配額價格不足 10 美元。一方面,目前全國碳市場剛剛起步,碳排放覆蓋率仍較低,納入的行業單一,未能充分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另一方面,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碳排放交易作為碳定價機制,核心是以基于“碳強度+基準線法”的總量設定原則分配配額,碳抵消的比例低,碳信用機制對價格的影響程度十分有限。
基于我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我國尚未實現碳達峰,碳價的高低不僅影響到減排效果,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發展的穩定性,需要全面統籌,科學謀劃,采取適當的定價機制來保證碳價維持在合理且平穩的區間。隨著“十四五”期間我國碳市場納入更多高耗能行業,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同時對標歐洲碳市場并積極融入全球碳貿易當中,將有助于大幅度拉升碳價。
△ 圖2 全球主要碳市場2021年碳配額平均價(噸/美元)*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目前我國“碳排放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要求適時引入有償分配?!碧寂欧艡嗯漕~拍賣機制是國際上最常用的一種配額有償分配機制,是除碳稅之外是政府獲得減排收入的重要來源,資金可用于綠色領域的科技創新投入以及金融支持。截至 2021 年底,全球系統通過配額拍賣累計籌集資金超過 1610 億美元。歐洲及北美碳市場普遍采用了比較高的碳配額拍賣比例,其中歐盟碳市場 2021 年配額拍賣比例為 57%,收入高達 367 億美元;美國 RGGI (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和德國碳市場的配額拍賣比例達到了 100%;亞太地區,韓國碳市場 2021 年配額拍賣比例僅占 4%[4]。我國全國碳市場運行第一年,全部配額按照一定的分配規則免費發放。但在我國廣東、湖北、重慶等試點碳市場中均已有過配額拍賣的實踐,不過占比及拍賣價格均較低,自 2013 年至今,累計收入 2.55 億美元。隨著全國碳市場的完善,在配額分配機制中適度引入拍賣機制,有助于強化市場機制對碳配額價格的引導,進而真正起到拉動行業綠色轉型的作用。
碳配額作為最終履約的證明,品類一般包括碳現貨、碳期貨、碳遠期、碳掉期等。由于碳配額發放與履約存在時間差,控排企業具有套期保值、風險對沖等衍生品需求。歐盟等相對成熟、金融基礎相對發達的碳市場交易產品類別較為豐富,除期貨、期權外,還包括碳遠期、掉期、互換、 價差、碳指數、碳保理等,其中歐盟碳市場碳期貨的交易規模最大,根據歐洲能源交易所(EEX)數據,2020 年歐盟碳期貨交易占碳交易規模的 93%[5]。
當前我國全國及區域市場均主要以碳現貨交易為主,碳期貨尚未推出,僅有碳質押、碳遠期等部分衍生工具在部分地區有應用實踐,總體體量不大,碳金融發展仍有較大空間。
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主體主要為電力行業符合標準的控排企業,相比于歐盟碳市場由控排企業、銀行和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碳市場,二級市場交易主體尚未完全放開,參與主體單一,極大程度影響了碳市場的活躍度。交易活躍度低于中國試點區域的交易。2021 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配額累計交易量為 1.79 億噸,與兩年合規周期發放的 90 億噸配額相比,其周轉率僅為 2%,低于中國試點碳市場的 5% 的平均周轉率,與歐盟碳現貨市場 2020 年 80% 的周轉率更相差甚遠。未來,通過建立覆蓋行業更廣,規模更大,參與主體更多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有助于進一步增強碳市場流動性,激活碳排放交易市場活力。
[1]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1[R].2022. https://www.iea.org/reports/world-energy-outlook-2021.
[2] ICAP. EMISSIONS TRADING WORLDWIDE Status Report 2022 [R]. 2022. https://icapcarbonaction.com/en.
[3]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和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21.
[4] The World Bank. 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1 [R]. 2022.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35620.
[5] 從碳市場建設看碳資產、碳業務和碳金融服務[R].2022.4.國網英大集團英大證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