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 id="rrndj"></progress>
    <rp id="rrndj"></rp><rp id="rrndj"></rp>
    <rp id="rrndj"><nav id="rrndj"><input id="rrndj"></input></nav></rp>

    <progress id="rrndj"><i id="rrndj"><sub id="rrndj"></sub></i></progress>
    掃碼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黃奇帆:如何理解全國統一大市場

    2022-05-11


    2022 年 4 月 26 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和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學會(SAGE)聯合主辦了第四屆“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國際研討會。本次線上會議邀請到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亞當斯講席教授埃里克·馬斯金(Eric S. Maskin)、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法國圖盧茲大學教授讓·梯若爾(Jean Tirole)、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四川大學講席教授房寧、重慶市原市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SAGE 學會聯席主席/ACCEPT 院長李稻葵和ACCEPT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出席并主持了本次會議。


    undefined

    △ 黃奇帆 重慶市原市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以下是黃奇帆發言實錄:

    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我發言的主題是建設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關鍵性舉措。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印發,我想從這個文件談起,談一點我的認識和心得。

    第一,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中國的突出優勢

    從規模而言,中國人口有 14.1 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 20%,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某一類產品,中國無法自給,要靠進口,就可以立刻產生 20% 人口的市場需求。如果某一類產品,中國自己自給自足,就相當于覆蓋了全球人口 20% 的市場份額,再加上一部分產品出口海外,假設出口份額占全球 10%,就等于中國供給了全球 30% 的人口,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歐最發達的國家,比如說德國、法國、英國,他們人口都在 6000-8000 多萬人,只占全球人口總量的1%左右。日本 1.26 億人,美國 3.3 億人,整個世界高收入國家的總人口也就在 12.15 億人,而中國一個國家就有 14 億人,對于全球供需格局的影響比整個高收入國家的人口規模還大。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一個單一的大市場,所謂單一市場是指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單一市場。遵守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體系,漢族人口在中國人口民族結構中占主體地位,占中國總入口的 91.1%。各民族和諧穩定,均衡發展,漢語作為官方語言,全國通用,商業規則和市場環境是大體一致的。這一點中國和印度很不一樣,印度說起來也是一個擁有 14 多億人口的大國,但實際上可以說是一個碎片化的散裝市場。印度是一個有 28 個邦,6 個聯邦屬地和一個國家首都構成的聯邦制國家,每個邦都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在憲法之外還有各自的法律體系和商業規則,各邦之間的要素商品的流動,面臨重重壁壘。印度有 100 多個生活習慣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也僅占總人口的 46%,印度的宗教信仰種類繁多,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佛教等。各個宗教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印度還通用多種語言,僅官方通用語言就多達 22 種,有 121 種語言的使用人口都在 1 萬人以上。此外,印度還傳承著等級森嚴的種性制度,將人分為五等,不同的等級人群之間也不是統一的市場,可以說印度是由 20 多個大大小小的散裝市場構成。

    正是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加上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造就了中國工業獨一無二的強大競爭力,會對全球供需格局造成巨大的影響,進而帶來原材料價格全球分工,產業配套等一系列的劇烈變化。最終體現在產品價格上,出現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的現象。一國產業競爭優勢大致有以下幾種,有因為技術領先形成的技術優勢,有勞動力供給充足,成本低廉,形成了勞動力比較優勢,也有某種資源稟賦優質,而具備的資源優勢,以及油、電、煤、氣、運等各類要素成本上的比較優勢等。

    中國工業制造業最大的競爭力就在于規模優勢,傳統觀念認為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勞動力成本,這有一定道理,但是實際上勞動力成本往往在制造業總成本中,占比在 10% 左右。勞動力成本高一點,低一點,只能影響總成本幾個百分點,而一旦形成規模效應,就能夠大幅攤薄制造業的各項成本。一是研發成本,二是固定投資成本,三是物流成本,四是市場開發成本,五是原材料采購成本。而且一旦形成規模效應,勞動力成本也會被攤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規模又是可以影響到整個制造業成本的 30-40%。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 30-40% 左右。一類產品只要中國能夠生產,馬上就能夠大幅度壓低同類產品售價,這是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的威力所在。

    美國一些專家和政客很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產品這么便宜,所以老是對中國企業搞所謂的反傾銷調查,實際上他們不理解中國市場的特征,倒是那些在中國投資的跨國公司,包括美國公司,他們嘗到了甜頭,一直看好中國市場,即使在疫情沖擊下,還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在這個意義上講,那些鼓吹與中國脫鉤的想法是短視的,是不會成立的。

    第二,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仍然在持續發育形成的過程當中,還存在著四個具體的問題,需要持續深化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一個發育發展的過程。剛才說的這種優勢,并沒有完全充分發揮出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這個大市場至少還有四個方面的短板,或者缺陷。

    一是地區間競爭產生的負面效應,在經濟學界,地區間的相互競爭比拼經濟增速和規模,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內在動力之一,這的確也是一種客觀的現象。對此,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錢穎一教授有深刻的觀察和著述,這種地區競爭有如市場經濟一樣,是一個無形的指揮棒,驅動著地方政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出臺優惠政策和招商引資等,這是地區競爭帶來的積極效應,好的一面。但是地區競爭也有負面效應,各地為了本地 GDP 和稅收,拼命上項目,加上產業總體上處于低端環節,以至于出現了較大范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大量的產能過剩。因為同樣的邏輯,地方政府總是傾向于保護本地的企業,甚至保護落后產能,阻礙了市場優勝劣汰功能的發揮,產能過剩此起彼伏。近年來,生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這種現象有所減少,但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客觀存在。

    第二,城鄉二元更加導致的市場分割,這個表現在要素市場各個方面,勞動力在城鄉的流動,區域間的流動仍然受制于戶籍制度的束縛,農村建設用地像城市建設土地那樣同地、同權、同價的機制還在探索,在商品服務方面,受制于監管能力的差異,一些地方農村流通的商品與城市同類商品,看上去很像,但質量標準差得很遠,部分甚至就是假冒品牌,偽劣商品。在交通物流市場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城鄉市場差距比較顯著,制約著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動,反過來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

    三是部分領域行政配置資源的色彩仍然濃厚,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轉型而來,盡管經過 40 年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但仍然在一些領域計劃和行政色彩濃厚,制約著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比如在能源領域,油氣進出口仍然高度管制,中國是能源進口和消費大國,卻在能源定價上,在全球上缺乏話語權。這與我們高度管制政策有關。再比如在電力領域,直到去年出現大規模電荒,煤電上網電價才逐步放開。此外還有一些領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門、彈簧門現象。一些領域的市場準入不同地方的政策各不相同,企業在一個地方能注冊,再換一個地方就不行等。

    第四,資本在部分領域無序擴張,甚至形成市場壟斷。比如說近幾年房地產一業獨大,房價高企,綁架中國經濟,大量資本裹挾著銀行貸款無序涌入房地產業,不僅擾亂了城市規劃,還綁架了中國經濟,以至于宏觀調控投鼠忌器,被動應戰。再比如說金融業脫實救虛,畸形發展,目前金融業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制造業的好幾倍,金融業上市公司的利潤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大量資本爭奪牌照資源,銀行表外業務急劇膨脹,大量資金空轉在實體經濟之外,一些資本打著金融創新旗號,大搞老鼠倉,哄騙老百姓,前幾年盛行的 P2P 就是典型。

    再比如說互聯網行業贏家通吃,野蠻生長,出現了限制競爭,贏者通吃,價格歧視,泄露個人隱私,損壞消費者權益,風險隱患積累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監管滯后,甚至監管空白。所有上述現象反映了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仍需要進一步規范,進一步改革。這是我講的第二點。

    第三,建設統一大市場的實質,就是要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的轉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總體要求,市場基礎規則,市場設施,要素和資源市場,商品和服務市場,監管和市場秩序,組織實施保障等方面,一共提出了 30 條意見。我理解其核心意圖就是要進一步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性堵點,推動形成全國大致一致的市場環境,推動這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由大到強的轉變。

    這里有三個要點,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其中之一,如果說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在要素層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一大市場,這是從市場主體所處的營商環境層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在經典經濟學教科書中似乎很清楚。有句俗話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似乎政府與市場之間各有分工,涇渭分明的。而我想強調的是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在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進行改革,而逐步形成的,經歷了一個發展發育的過程,盡管經過多年改革,市場經濟四梁八柱,已經豎起來了。但離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仍有不小的差距,更何況中國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的理解是有為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場。中國這樣的超大市場轉型中的經濟體,必須發揮政府在提供基礎性制度,基礎性市場設施,要素資源市場化方面的積極能動作用,與市場制度的有效供給,促進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的威力、活力,完全釋放出來。

    第二是促進區域良性競爭,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兑庖姟返囊粋€意圖,是要對區域競爭負面效應進行系統的矯正,而實施這種矯正,從目前看已經具備了技術條件,也是順勢而為。從技術上看,近幾年各地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要做的是統一標準,統一規則,統一接口,讓市場主體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一樣的制度供給。從趨勢看,隨著中國市場的發育,地區之間競爭日益從過去圍繞低端產業的同質競爭,向依據各自比較優勢進行深度分工的差異化競爭轉變。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全面與實體經濟融合的背景下,各地的比較優勢正在深刻的調整,過去昆明的鮮花只能在本地消納,需要人們到昆明去賞花,現在得益于冷鏈技術的進步,航空運輸的便捷和電商平臺的加持,昆明的鮮花隔日甚至當日,就能送到上海、北京和深圳的家庭,這是因為技術的擴散,比如深圳的冷鏈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杭州的電商平臺的推廣,帶來市場覆蓋范圍的擴大,把昆明鮮花配送范圍由本地擴展到了全國,這是一個典型的故事。這個故事沒有統一的大市場是不可想象的,這樣的故事也讓欠發達地區獲得了新的比較優勢,換言之,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正是要讓更多這樣過去不可能的故事成為可能。

    第三是暢通內外雙循環,強制中國引力場的內在要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一方面源于加快形成供需互相促進,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好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需要,是以國內大循環的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來牽引國際大循環,進而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增長和可持續增長的需要。

    當前,ACEP 已經生效實施,未來超 90% 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服務貿易的市場準入大幅度放開,非關稅壁壘大幅度減少,中國還提出了申請加入 CPTPP,也就是說隨著中國參與的 FTA 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中國與國際大循環交易成本將趨于下降。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國內的市場還是分割得低效,要素資源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自由流動的成本還比較高的話,就失去了開放的意義。換言之,做好國內市場的功課,是我們更好參與國際大循環,國際競爭,形成吸引集聚全球要素資源引力場的根本所在。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些,謝謝!


    文章來源|Economics一克納米

    (ID:yikenami)

    編輯|段文秀

    審核、責編|楊帆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_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日韩_中文字幕免费日韩不卡_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 <progress id="rrndj"></progress>
    <rp id="rrndj"></rp><rp id="rrndj"></rp>
    <rp id="rrndj"><nav id="rrndj"><input id="rrndj"></input></nav></rp>

    <progress id="rrndj"><i id="rrndj"><sub id="rrndj"></sub></i></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