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5 月 11 日下午,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舜德樓 401 教室,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先生為清華經管學院碩士生帶來了題為“新時代國際貿易的新格局、新趨勢、新規則”的精彩講座。此次講座由清華經管學院碩士項目辦公室和 MBA 教育中心聯合主辦,講座主持人為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朱巖教授。
圖為講座現場
圖為黃奇帆先生
本次講座,黃奇帆先生主要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來說:
一、最近三十年內,世界貿易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三、四十年前的國際貿易中,70% 是成品的貿易,產成品之間的貿易占全世界貨物貿易的 70% 左右;到 2010 年,世界貿易總額里有 40% 是產成品,60% 是中間品的貿易,也就是零部件、原材料的中間品的貿易;到去年,世界貿易量的 70% 以上是零部件、原材料的中間品。這說明當今世界上的主要貿易品已經不是一個國家做的,而是由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生產的上千個零部件,在不同的地方互相結合而形成的產品。這個過程就產生了中間品的貿易,也促使了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尤其在中國,最近的 10 年里,服務貿易每三年翻一番,全球服務貿易是五年翻一番,而貨物貿易一般要十年翻一番。在世界貿易中,貨物貿易中的零部件、原材料、中間品的比重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服務貿易的比重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這就說明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全球貿易的跨國形態發生了變化。
二、新的貿易格局促使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發生變化
生產力體系的變化正在影響和產生新的世界貿易規則,而新的貿易格局形成了新的世界級企業的產生方法和控制產業的特征,即生產關系的變化。世界貿易規則的變化要求各個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更加注重“三鏈”融合?!叭湣敝傅木褪钱a業鏈、供應鏈、價值鏈。
產業鏈上的各種企業是一個集群,他們之間是互相服務、互相依存的關系。以前,跨國公司想要控制全球的產業鏈需要有兩點,一是資本,二是技術,但隨著當今世界貿易規則的改變,不僅講資金,講技術,更講對產業鏈標準的控制能力。
供應鏈在 90 年代時的名字就是“物流”,產業鏈集群中的各種企業,互相供應零部件、原材料、供應金融,整個體系服務鏈,生產性服務業,整個服務貿易都在供應鏈中體現出來,是國際貿易間的紐帶。
價值鏈的樞紐化是由互聯網時代通信方式的轉變而產生的,跨國企業將銷售結算中心設在一個最佳地點,這個地點就是價值鏈的樞紐。
三、“三零”原則的提出
“三零”指的是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
零關稅: WTO (世界貿易組織)從關貿總協定開始,努力地推動自由貿易,降低各國的關稅。WTO 要求中國的關稅也要下降,要求我們在十五年內降到 15% 以下。我們到 2015 年,的確降到了 9.5%,到去年已經降到 7.5%。不過整個世界的貿易,已經降到了 5% 以內。美國現在是 2.5%。 WTO 的運轉功能,已經使得各國在世界貿易發展中關稅不斷下降。關稅越低,越代表了一種貿易的自由化。但這個低關稅在世界貿易變化的格局中也不適應了。因為不管怎么說,你要收 3% 或者 5% 的關稅,如果我的這個產品,中間環節有幾十次要經過各個國家的海關,要跨越各個國家的國界,再加上鐵路運輸費用,航空運輸費用的不斷疊加,都變成了關稅的一個基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家發現,必須是零關稅才能適應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共同制造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又從最終生產廠又賣到全世界,零關稅在這個過程是最合理的。所以零關稅就這么提出來的。
零壁壘:關于營商環境中的要求,其實就是一個壁壘。當一個產品的產業鏈涉及到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如果這幾百個企業之間的營商環境不同,如果營商環境不同,一些國家準入,一些國家不準入,跨國公司的資源配置和布局就會很麻煩。營商環境不僅是零部件的加工廠、制造廠,還涉及到產業鏈中互相供給產生的供應鏈,供應鏈有物流企業、航空運輸、鐵路運輸、汽車運輸,還涉及到物流當中的保稅服務,倉儲服務,配送中心服務,還會涉及到生產性金融企業,產業鏈金融以及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必須有一個大體一致的營商環境,幾十個國家之間才能共同生產一個產品。所以我們現在講求營商環境要國際化、法治化、公平公正公開化,要求貿易零壁壘。
零補貼:所謂零補貼,就是如果一個國家,為了爭奪產業鏈,為了爭奪企業到這兒來落戶,有意給某些企業進行一定的稅務補助,這個補助會使得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國的分布點發生扭曲。如果某個國家補貼,產業鏈扭曲到這個國家,對別的國家是不公平的。如果大家都亂補貼,到后來也會出現問題。所以補貼這一行為在全世界范圍內遭到反對。
過去的貿易是邊境線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國家海關之間的管理規則,都是在國境線上收取關稅或者設置非關稅的貿易壁壘。而現在使用“三零”原則以后,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海關顯得意義不那么大了,國家和國家對貿易的管理就變成了進入到國內,按自由貿易的協定,國內區域的營商環境的互相約束、互相管理。對于一般的制造業來說,“三零”就相當于國門打開,關稅壁壘消除。
四、全球格局變化應推動WTO政策的改革
美國從 2002 年就提出了“三零”的概念,希望到 2010 年,把關稅降到 5% 以內;到 2015 年,把關稅降到零。實際中,到 2010 年的時候,WTO 的主要國家關稅都降到了 5% 以下,達到美國設想的第一階段。但最近七、八年內世界貿易的走向,美國的“三零”計劃并沒有實現。到 2017、 2018 年基本上和 2010 年的關稅平均度差不多。主要因為是在 WTO 里面,討論“零關稅”是很難通過的。零關稅對發達國家有利,而產業鏈的裨益跟其他搞農業的國家無關。WTO 有一票否決權,所以這一決策很難達成。于是,從 2010 年開始,五至六個國家形成一個貿易體的討論就不斷增加。這給人感覺好像發達國家在進行雙邊談判,拋棄 WTO,把 WTO 邊緣化。但事實上,因為“三零”原則的受益區域還是有一定范圍的,這個范圍的相關國家和地區,比較可以產生共識,而不相關的就不一定有共識。所以在這個意義上,FTA(自由貿易協定)是全球化發展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新產物,它不是逆 WTO,也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發展到更高級階段的必然趨勢。
最近幾年,以“三零”為背景、為基礎的 FTA 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發展還是有比較快的進度。去年,日本跟歐洲的FTA談判已經簽訂協議,將在今年下半年生效,疊加起來的經濟總量差不多 20 多萬億,占全球經濟 70 萬億的 1/3。美國跟歐洲、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已經基本談好了,等到 2020 年,疊加在一起的經濟總量占全球 54%,貿易總量占全球貿易的 55% 左右。這種情況下,WTO 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大家開始討論 WTO 的規則要改變,議事規則、管理規則、裁決規則等都要改變。我認為 WTO 改革的要點是要將“三零”原則中有意義的原則加入 WTO 原則中,這就是現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新特點。
五、中國應該怎樣適應“三零”原則
“三零”原則對于中國來說是沖擊還是機遇?實行“三零”原則后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事實證明,中國進入 WTO 以后,不管是農業、工業、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基本沒有受到太多的沖擊。反過來,通過開放,我們得到的好處是很多的。
· 制造業
對于制造業來說,現在的制造業,大家先看中國制造,中國每年進口的零部件占全球的 60% 。當工業品零關稅時,進口物品價格更低,我們的企業成本下降,我們是最大的受益體。由于關稅下降,生產的成本也就下降。當實現“零關稅”時,我們的產業鏈在世界范圍內更具競爭力,有利于在中國出現更多產業鏈管控上的龍頭企業。通過這樣的過程,能夠倒逼我們中國的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建設,增強創新能力,有助于我們的企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汽車產業。如果關稅為零了,是不是會大量進口國外的汽車,沖擊中國的汽車市場?并不會。中國一年要消費 2500 萬輛車,其中 120 萬輛從歐美和日本進口,其他的 2400 多萬輛都是中國自產。在這 2400 萬輛里面有 1800 萬輛是外資企業的車,就是中外合資的車。有德國的、有日本的、有美國的、也有韓國的。在消費地形成制造業,就近生產并賣掉,成本低、效益高,還沒有關稅。哪怕不收關稅了,但從美國、歐洲運過來,物流成本很高。對于高檔車的消費,原本有一百萬輛,也許還能翻一番,翻兩番,變成四、五百萬輛。但其他幾千萬輛的消費,還是產自本土企業。本土企業無非是在開放過程中,合資企業可能變成外資獨資企業,但不會工廠關掉,把美國的產品運過來,他不會做虧本生意。在這種意義上,不用太擔心外國的汽車會來沖擊我們的汽車行業。
· 農業
中國的農業,大家一定要注意,中國人的飯碗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能夠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要具體分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就不搞國際貿易,
首先,我國人多地少,我們擁有全世界 20% 的人口,14 億人大體上是 70 億人的 1/5 ,但我們的可耕地只有 20 多億畝,大體等于世界可耕地的 9%,也就是說我們的人均耕地是全球人均耕地的 40%,所以我們的土地供應是不夠的。第二,中國的淡水資源是全球水資源的 6%,人均淡水資源是全球人均的 24%。這兩類數據說明,我們的土地和水要完全自給自足,是很難的。第三,我們現在差不多有 6.6 億噸農作物糧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生產出來的,但是我們現在每年要進口農產品 1 億噸,加在一起,也就是中國 14 億人,一年要吃 7.6 億噸農作物。這一億噸里面,有個基本的分類,我們現在進口的一億噸里面,有 8000 多萬噸是大豆,300 多萬噸是小麥,300 多萬噸玉米,300 多萬噸的糖,還有不是農作物的,比如動物,也算農產品,進口的豬肉牛肉其他的肉類,也有幾百萬噸。
假如農產品關稅歸零,世界上的農產品是不是會對中國進行傾銷?這個傾銷又便宜又好,最后使得中國消費者不買中國農村的糧食,中國農業萎縮、癱瘓,出了問題,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大體上,一定要做結構分析,才能最后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回答。在這方面,WTO 也好,FTA 也好,是可以有配額的,也是可以管制的,所以并不需要擔心。零關稅對中國農業總體上是起到調劑補充的作用,是有好處的。
· 原材料、能源
中國的鐵礦石很少。不管是壓產能還是去庫存,我們一年也要生產七億噸鋼,這就需要十幾億噸的鐵礦石,其中 2/3 的鐵礦石從國外進口,但我們國內沒有這么多的鐵礦石可以供應。現在中國一年用六億噸石油,國內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生產 2 億多噸,進口 4 億多噸,我們一年進口的原油需要花費兩千多億美元,并且進口量還在大量的增加。天然氣,我們一年實際上需要至少三千多億方,現在實際供應是兩千億方,有許多城市想要天然氣但沒有供給。兩千億立方米中我們自己生產一千多億方,從美國、俄羅斯等進口一千多億方。所以我們的能源、原材料本來就在大量的進口,這個意義上不存在怕不怕沖擊,反而是通過關稅的下降,使世界各國的貿易更平衡、更協調,這樣會更加安全。
· 消費品
消費品,包括藥品,化妝品,衣服服裝,或者其他的日用品。為什么每年有上億的中國人出國旅游,大家“螞蟻搬家”式背東西,就是因為關稅。到法國、英國、美國、日本買東西,比國內的百貨商店里便宜至少 1/3。關稅一旦下降甚至歸零,在這方面,國人就可以在國內消費,商店的零售業也可以刺激起來,老百姓旅游的時候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背東西,同時進出口順差還能平衡,好處多多。包括藥品,關稅下降以后,更多的國外藥品進口進來,對老百姓改善生活、健康各方面有很多好處。
如果具體分析零關稅的話,對以上四個方面都是利大于弊,最終還會帶來第五方面的好處,就是當實行零關稅的時候,就增加了進口量,使得我們跟國際上的貿易摩擦也會減少。
我們的國家一直在采取措施,中央也非常明確地積極推進,通過貿易談判,使得我們的國家跟世界貿易體系形成一個開放的、互利的、普惠的、包容的,而且是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四十年的 60 條里,第七章第一段專門講過中國進 FTA 應該怎么展開、怎么推進的事。國家其實想的很長遠,無論是下一輪的國際貿易談判也好,開放過程也好,都會和“三零”原則為基礎的貿易格局密切相關。所以,中國應該順應大時代浪潮,積極推動 FTA 談判落實。
演講結束后,朱巖教授針對講演內容做出總結,并對黃奇帆先生的精彩講演表達了由衷的感謝。隨后參加講座的學生們碩士同學們積極向黃奇帆先生提問發言,黃奇帆先生也分別對這些同學的疑問給予了耐心而專業的解答。
至此,本次主題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