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災難,供應鏈的停滯加速了全球經濟的轉型升級,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著百年未有的巨大變化。在這樣緊要的歷史關口,哪個國家能率先找到疫情后經濟發展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哪個國家就有可能在未來 50-100 年的時間里取得領先地位。在如此重要的歷史時刻,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中國經濟全面進行數字化轉型,在全球產業重構中,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引領數字經濟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化轉型的重中之重。
但是產業數字化的內涵、外延到底是什么?理論體系該如何搭建?模式創新該如何進行?實踐路徑該如何找到?這一系列問題是對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挑戰,急需找到哪怕是一個參考答案。由國家信息中心與京東數科聯合編制的“中國產業數字化報告2020”就給出了這樣一個參考。這本報告第一次系統、全面地總結了產業數字化的背景、定義、意義,綜述了產業數字化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并重點對產業數字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給出了推進產業數字化的主要著力點。在此基礎上,報告還創新性探討了利用科技平臺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做法。最后,報告提出了推進產業數字化的短期突破口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傮w而言,報告無論是對產業數字化的研究人員還是實踐者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我國推進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具有一定的里程碑作用。
報告是對近期黨中央一系列數字化轉型精神的全面解讀
新冠疫情發生后,恢復生產、恢復經濟成為奪取抗疫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更是多角度出臺政策,加速中國的全面數字化轉型。2020 年 3 月 23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雙創”支持擴大就業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指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大命題,也是一個大趨勢。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要通過建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措施,解決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問題。4 月 7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要如何“打造數字化企業、構建數字化產業鏈、培育數字化生態”。4 月 9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并給出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措施。4 月 20 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的內涵: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5 月 13 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 倡導政府和社會各界聯合起來,加快打造數字化企業,構建數字化產業鏈,培育數字化生態。5 月 22 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要繼續出臺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如此密集的政策措施充分說明,數字化轉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本報告緊緊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產業數字化,對中央上述一系列文件給出了具體落實的方案。比如報告分析了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問題,同時還提出了如何解決“不善轉”的問題,比較好地落實了 3 月 23 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的精神。
如何建立與數字生產力匹配的數字化生產關系,是產業數字化的理論挑戰
報告指出:“產業數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數字科技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主線,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的過程”。這一定義比較準確地描述了產業數字化的基本內涵,價值創造是產業數字化的關鍵。這種價值創造方式不同于工業時代,而是要建立在數據要素基礎上,充分考慮數字生產力的創造性,并建立與之匹配的數字化生產關系,才能夠真正釋放數字價值。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現在的數字文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對矛盾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中?,F今全球主流的生產關系還是在工業時代所形成的,已經不能適應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生產力。產業數字化,一方面在產業內要釋放數字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必須建立與數字生產力相匹配的數字化生產關系。報告所分析的產業數字化的價值與實現路徑,實際上就是探尋這一矛盾新的平衡的過程。產業數字化所需要的數字化生產關系,應該具備如下特征:
1、數據透明。
數字時代雖然擁有了海量數據,但依然難于在管理上建立產業生態內的信息透明。而信息不透明必然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權力尋租,從而極大影響社會的公平性。公平性的缺失,就會導致產業內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從而限制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報告多次強調,產業數字化要促進數據的公開透明,這也是構建數字化生產關系的基礎。
2、全員可信。
全員可信是指產業中的每一個主體(政府、企業、個人)都是可信的。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應該是信用,而不再是單純的流量。報告所提出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型等,都離不開在各個產業生態中建立數字信用體系,從而建立該產業內“良幣驅逐劣幣”的數字化生產關系。
3、身份對等
。工業時代的生產關系是層級化、職能化的,成員具有不對等的身份。數字技術促進了個體在數字空間里的身份對等性,也就是增進了社會的公平性,從而讓人類社會走向了基于透明和可信、充分釋放個體創造性的公平社會。從經濟系統的視角來看,利用區塊鏈等技術保證每個參與方的對等性,有助于最大限度釋放每個參與方的創造力,從而為整個經濟生態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報告在利用產業數字化促進社會公平上面也做了大量論述。
具備這三方面特性的數字化生產關系是匹配產業數字化的先進生產關系,也是指引產業數字化各種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
產業數字化是我國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國家戰略的重要體現,本報告所涉及的產業數字化理論和實踐問題很多,有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現在有了一些眉目、有些問題還沒有答案、甚至在有的領域我們連問題還提不出來。但不管怎樣,這樣一份報告已經開始充分引起社會各界對產業數字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思考。希望這份報告持續辦下去,通過不斷充實數據、積累案例、研究理論,助力中國產業數字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