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疫情引發了世界范圍的在線教育探索熱潮,中國率先進入到全國性的、全體系的在線教學實踐中去,并在全國范圍有效地保障了較高水平的在線教學質量。如何把“受迫性創新”轉化成“抗疫紅利”,則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院校著眼長遠,在八個方面積極探索,通過制度化、常態化的舉措,使得全國師生的努力和創新能夠凝結成一系列教育教學新模式,使得中國的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擁抱新技術革命實現教育方式的轉型升級上,體現出先發優勢并引領全球的教育變革。
關鍵詞:抗疫紅利、在線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教育變革
作 者:楊斌,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新冠疫情引發了世界范圍的在線教育探索熱潮,其中,中國率先進入到全國性的、全體系的在線教學實踐中去,并較為平穩地保證了正常的課程教學秩序,以及研究生招生復試和學位論文答辯等重要環節,得到廣泛認可。這么大規模的在線化遷移,雖然有應急權宜的被動成分,但是在線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即使疫情緩解后也應有所體現甚至得到更大發展。但是,這一點,是否在教育界引起了足夠的共識,以及是否能夠由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加以落實,其實是有疑慮的、不確定的。在五月份多數地區疫情緩解后的返校復學工作中,常常見到的就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態勢,院校、教師,也包括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及時進行在線教育教學的總結、升華、進化,這是讓人覺得痛惜并可以改進的情況。
如果說,在傳統的線下以教室環境為主的教學能夠正常進行時,慕課等在線教育創新,轟轟烈烈過,也有過低落,總給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故意”,那么,2020 年疫情爆發帶來的校園封閉、社交隔離恰好構成“而今識盡愁滋味”,在線教學從探索性的可選項,變成了必選項,“受迫性創新”讓教師們在“干中學”,接受了一次全方位、全覆蓋的在線教學培訓,學生們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課一代,一些概念被重新定義,比如出勤率、報到注冊、在校生、全日制、蹭課旁聽、課上發言、課上走思等。
研究生復試這次采用線上方式并有效地保證了身份認證與安全保密,許多非全日制的考生甚至能夠選擇考試時間、感受到對他們的正常工作的尊重,更大范圍的老師參加到了復試工作中去,問的問題也更加細致全面;學位論文答辯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研究是否得到認可,也是在更大范圍內研究成果和過程得到公開并接受學術誠信的檢驗,更有利于讓學生把三到四年的專精、深入、前沿的創新研究向更多同行請教、傳播,有利于創新鏈條的加速和學術共同體的知識共享,避免了過去小范圍幾個人“閉門”進行論文答辯的一些缺點。
不管是教學,還是答辯與面試,教育主管部門在統籌全國一盤棋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做了相應的政策、規定上的靈活變通,及時有效地激勵和保障了院校和師生的參與,收獲了全國范圍較高水平的在線教學質量,值得特別表揚。但這仍不能算是一種“抗疫紅利”[1],除非我們在疫情緩解但仍會常態化防疫的今天,能夠制度化、常態化這些進展和成果,能夠把師生付出的努力、教育主管部門的相機政策正常化、正規化、正式化,將那些教學過程的寶貴素材轉化為線上慕課或未來課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將教師的信息技術規范要求提高到疫情中的水平,將已經模糊了的線上線下概念進一步各取所長、有機融合,從“雪中送炭”到“家常便飯”。那么,圍繞這些目標我們的高校應該做什么,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院校應該鼓勵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