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當前,新基建正在穩步推進中。網絡安全是新基建的前提,自主可控則是實現網絡安全的重要“基石”。
與其它領域不同,信息領域具有很強的壟斷性,往往形成鮮明的技術體系,對網絡安全的要求也高于對性價比的期待。
例如,在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特別是涉及國防安全等重要應用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還是全球定位系統(GPS),然后才要求性價比。
面對部分領域被國外信息技術壟斷的局面,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有三種選擇。
一是仍然在現有信息技術體系下發展,但前提是確保不會被國外“卡脖子”。
二是構建國產的信息技術安全可控體系,例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該方法雖然在前期會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但最終或可打破壟斷局面。
三是先在現有體系下發展,再逐步用安全可控的國產體系替代被壟斷的信息技術體系。以當前的桌面計算機技術為例,我們正從重要應用領域開始,逐步用安全可控的國產技術體系替代 Wintel 體系。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普遍。
我們有理由相信,打破壟斷、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是我國網信領域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
然而,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還面臨著諸多難點。
一是需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而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主動突破;二是打破壟斷往往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經歷較長時間,因此要加強研發力度和市場化引導;三是技術體系更換涉及商業利益、用戶習慣、社會觀念等問題,更換難度大且存在失敗的風險。
事實上,建立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一般要經歷“不可用—可用—好用”三個階段。因此,必須強調市場化引導,用市場帶動國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這些開始“不可用”的技術在應用中不斷改進,進而建立和完善生態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國產軟硬件大多已達到“可用”階段,并正向“好用”階段發展。但是,國產信息技術體系在生態方面仍有不足。以國產桌面計算機技術為例,目前國產技術體系使用 “1+3” 的架構,即 “Linux OS + 3 種國產 CPU(申威/飛騰或海思/龍芯)”,而 Wintel 體系的架構是 “Windows OS + Intel 架構 CPU”。
現在,就單個軟硬件的技術指標而言,國產體系與壟斷體系相比,差距并不大,但就生態系統而言,仍有較大差距。這方面也許可以通過在桌面加入移動生態支持、桌面虛擬化等措施進行補救。
為推動我國網絡安全建設,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12個部門聯合發布的《網絡安全審查辦法》明確指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采購網絡產品和服務,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應當進行網絡安全審查。
其實,近年來有關部門對核心技術產品已制定了客觀、科學的測評標準,并由第三方機構,如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等實施測評。測評內容方面,除了質量測評、安全測評外,還增加了自主可控測評這一全新的測評維度。自主可控測評尤其適用于對操作系統、CPU 等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其他重要的軟硬件或服務進行評估。
鑒于自主可控對網絡安全的重要意義,在關系網絡安全的重要領域或場景,自主可控測評具有“一票否決權”,也就是說,如果不能通過自主可控測評,那么其他測評也不需要進行了。
目前,通過自主可控測評的申威、飛騰、龍芯、鯤鵬等國產芯片,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已經在眾多重要領域成功應用,并正在從“可用”向“好用”發展。未來,自主可控測評將逐步制度化,并順應客觀形勢的需求繼續完善。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積極迎接最近涌現的 RISC-V 開源芯片新潮流。按照某些專家的觀點,未來 RISC-V 很可能成為世界主流 CPU 之一。屆時,CPU 領域有可能形成 Intel、ARM、RISC-V 這三類架構三分天下的格局。
綜上所述,發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應始終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的方針,充分利用我國舉國體制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將豐富的人才資源的創新積極性發揮出來,努力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