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 日晚,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副主席、中石化原董事長兼黨組書記、中海油原董事長兼黨組書記傅成玉出席由《財經》雜志、《財經智庫》、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共同組織發起的“財經前沿系列直播——全球經濟如何應對至暗時刻”線上論壇并發表講話,站在微觀經濟領域的角度提出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選擇與制定的指導性意見。
傅成玉在講話中將企業、個人和家庭比作宏觀經濟的“細胞”,建議宏觀經濟的管理者和決策者要始終了解并把握這兩種“細胞”的健康與否、活力如何,通過企業經營現狀觀察國家宏觀經濟狀況,通過個人與家庭的生存和消費能力分析國家消費市場規模,使宏觀經濟政策直擊底層經濟以應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和近年來經濟下滑、消費不暢狀況疊加而成的經濟危機。他指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和制定要基于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立足全局。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立足國內全局,更要立足國際全局。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發改變了國際局勢,面對這一大環境背景,我們應當做到:
(1)充分預估全球新冠疫情和經濟危機對國內經濟社會造成的嚴重沖擊,尤其是對產業鏈、供應鏈和對外貿易等方面的沖擊。
(2)充分認識美國將會在經貿、金融、科技、產業鏈、供應鏈等領域對中國及中國企業進行更加殘酷的打壓,并利用疫情在政治輿論上對我國的國際生存環境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
(3)充分準備應對可能還會飛出的、甚至是專門針對我國的黑天鵝的有效措施。
2、立足長遠。我們要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受疫情影響的新一輪全球經濟危機將持續較長時間,甚至會超過 2008 年金融危機的時長。當前我國面臨的困難大都是由原有經濟政策的短期行為導向逐年累計而產生的,所以在進行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時既要考慮解決當前困難,又要為實現黨的十九大制定的長遠發展目標鋪路,站在未來的高度謀劃眼前的道路。
3、立足國內。近年來,國家經濟下滑趨勢并沒有改變,這次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來自國際的經濟沖擊還會不斷增大。應對國際挑戰的最根本動力在于國內,因此我們要集中精力發展國內經濟,發展、做大國內市場,建立既能形成自我循環,又能對海外發展規劃有所調整的經濟體系。加大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注重對中小微企業的幫助和扶持。
在新冠疫情和全球經濟危機的雙重沖擊下,大批企業正處在生死關頭,及時出臺有針對性、有力度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以保生存為手段,以保發展為長遠目標,挽救企業存亡,幫助企業固本培元,保證職工穩定就業是當下之急。這次的全球經濟危機是由新冠疫情導致的非常規經濟危機,因此此次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和力度要跳出處理常規經濟危機的思路和方法。
1、保民生。保民生就是保生存。此次疫情對餐飲、酒店、航空、旅游、交通、外貿等消費領域的沖擊最大,而這些領域正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力行業。所以,我們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決策改變:
(1)保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可以買斷就業,并和企業共同分擔各項費用。
(2)企業紓困。為企業給予各項財政補貼,減免全部稅費,有條件的地區甚至可以為企業免除部分債務。
(3)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減少居民支出成本的角度出發,大幅降低水、電、煤氣等日常開支的收費標準,大幅降低房租標準(尤其針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大幅提高醫療報銷標準,大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標準,將九年義務教育向幼兒園延伸至十二年。通過以上舉措,從根本上解決年輕人的高支出困擾,從而拉動消費能力。
2、保發展。目前,中國企業面臨著盈利艱難的狀況,近十年來各大上市公司近70%的利潤來自非主業,即使國家給予了免息、免稅等福利政策仍然無濟于事。從根本上看,這類問題的產生是由于我國貨幣發行量過大、房價漲幅過高等因素而導致的成本過高并溢出,影響到各個行業。所以,通過財政政策的介入,推行財政補貼、稅務返還等措施,發揮制度優勢,調整部分產業的利潤以降低另一部分產業的成本,實現國家整體經濟的恢復和提升。
另外,要注重新基建的建設。新基建雖然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對部分產業來說必須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如:在民生領域,要加大對醫院、公共衛生、醫生及醫學科研方面的投資;在新能源領域,要注重這一領域對解決未來的地緣政治、能源安全及應對去中國化、基本實現能源自給等問題的關鍵性作用。
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統籌協調好市場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事實上,受現行經濟體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約,我國有許多的制度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市場經濟原則下,站在一個擁有 14 億人口和齊全經濟門類的大國角度來看,實現個別企業的成本最小化及效益最大化并不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追求的目標。所以,我們應當在現有的貨幣政策上加大財政政策力度,由財政撥用 6-8 萬億來應對當下的棘手問題及未來將會面臨的更大挑戰。雖然國際、國內環境愈發嚴峻,但只要我們著力穩定并發展好我國經濟,相信我們可以并一定能夠戰勝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