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伊始,新冠病毒疫情在武漢爆發,導致全國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國各大省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及時部署下,全國上下一心、全力應對,科學防控疫情,并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在過去一個多月的疫情防控過程中,暴露出我們在城市治理體系、應急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如風險識別預警不及時、城市聯防聯動不及時、物資混亂分配不及時、數據信息不詳實披漏不及時等問題。目前,我國已有 700 多個城市(含縣級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有 290 個。但是大多政府對智慧城市發展重視不夠,理解不深,只關注碎片化的項目、唯 GDP 論和政績工程,對城市治理的復雜性和綜合性認識不足。因此,在面對疫情考驗需要發揮智慧城市作用時,卻并不給力。2 月 3 日,習近平在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特別強調,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2 月 14 日,在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3 月 10 日,習近平在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時表示,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這些論述為城市治理體系及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指明方向,同時也提出了全新課題。
鑒于此,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時,應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AI 及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構建高度集成的智慧城市治理核心體系—“城市大腦”,打造科學智能的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應急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應急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統一標準規范,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全過程協同機制及科學監測防控機制,由局部智能向整體智能升級,由實時監控向未來防控轉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及應急管理水平。
一、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應急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應急治理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智慧社會”,是對智慧城市發展的新要求。這標志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了新時代,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具體要求。城市治理是系統工程,在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聯動聯控與智慧共享是智慧城市應急治理的內在要求,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智慧城市應急治理理念,城市治理為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緊緊把握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天災人禍,天災是起點,人禍是痛點,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加大城市應急治理理念和知識技術的宣傳、教育及培訓力度,提升廣大干部、群眾的應急知識和技能,提升領導者、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和專業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以看出,傳統的城市應急治理體系,已經無法有效應對現代社會應急事件。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主動參與是新時代城市應急治理的關鍵所在,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多元主體應急治理體系,明確責任與權力,完善問責的主體、范圍及程序等規章制度。實現政府和社會各歸其位、各擔其責、同頻共振、群防群治的應急治理格局。樹立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社會危機意識,保持對社會危機高度警覺,共筑應急治理命運共同體。
二、構建科學集約“城市大腦”,提升應急治理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2 月 10 日,上海市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到 2022 年,科學集約的“城市大腦”基本建成,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高。2 月 20 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大數據平臺、領導駕駛艙、移動公共服務平臺、綜合辦公平臺完成初驗。2 月 26 日,數字重慶云平臺開標,到 2022 年,實現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網覆蓋、成為全國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示范城市。3 月 10 日,為貫徹河北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部署要求,制定《河北省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啟動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從北京、上海、重慶、濟南及河北等省市出臺的智慧城市政策及重點工程可以看出,依托數字技術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已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戰略發展方向。
在應急治理、安防、警務、交通等場景中,“城市大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依托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手段,打造科學集約的“城市大腦”,推動應急治理模式手段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城市決策,提升城市應急治理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依托大數據、數字孿生打造城市大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夯實應急治理數字化基礎
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孿生城市已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主流模式,“城市大腦”的核心資源是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的處理和應用,改變人們思維模式及城市運行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手段,打造城市大數據開放共享平臺,健全跨部門大數據共享制度,優化數據采集、存儲、管理流程,實現城市數據全量匯聚。通過回歸分析、神經網絡、Web 數據挖掘等核心算法對全要素數據資源進行數字化模擬、分析預測,深度挖掘數據價值。直觀監測城市運行情況,對異常指標及時預警,為領導層決策提供直觀、有效依據,實現以數據驅動、數據決策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應急精準治理,提升城市應急治理科學化水平。
依托物聯網、云計算打造城市時空信息創新云平臺,夯實應急治理網絡化基礎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5G 及地理信息系統,構建城市空天地一體化網絡中心,打造時空信息創新云平臺,注重基于數據的智能化應用及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實現城市運行即時感知、響應及處置,提高城市應急治理精細化、專業化水平。首先,聚焦新基建,完善時空網絡、通信網絡、大數據網絡、5G 等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泛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通信網絡等資源深度融合,推動智慧城市網絡基礎設施向天基、地基結合的立體化網絡升級。其次,整合多維信息感知、關聯重建、可視化計算、動態信息融合等技術,實現城市萬物互聯,對城市各個行業領域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精準監測,提升城市應急治理全空間立體化通信能力。
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打造城市智信決策技術平臺,夯實應急治理智能化基礎
以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AR、VR 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科學融合為城市發展賦能,讓城市治理、應急、執法和決策更加精準高效。人工智能算法對社會資源、應急物資與城市空間進行科學匹配,及時精準提供應急救助。無人機巡航,AR/VR 遠程醫療,機器人安防巡邏、導診治療及智能配送等應用,豐富了應急治理方式,提升了應急治理效率。區塊鏈為采集數據提供存證、溯源機制,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技術為區塊鏈能為 AI、大數據提供安全機制,提供應急治治理數據的驗證與溯源,為打造安全可控、智慧可信的城市應急治理決策平臺提供技術支撐。
綜上所述,以城市大數據開放共享平臺、時空信息創新云平臺、智信決策技術平臺為核心的“城市大腦”,將散布的海量數據連接起來,提供安全可控的共享數據信息,能夠實時采集城市各項數據,實現信息流、業務流高度融合,對城市進行全域即時分析、指揮、調動、管理,實現對城市運行的實時監控。為領導層整體研判、科學決策、協同指揮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城市應急治理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強頂層設計規范制度標準,建立應急治理“全周期管理”協同機制
強化頂層設計注重制度建設,建立城市應急治理信息共享整合機制
城市治理具有跨部門、跨領域、強關聯等特點,這就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管理,制定城市治理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大局意識、全局觀念,防止本位主義。建立健全信息等資源的共享共治共建整合機制,制定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設施等行業標準,對技術開發和應用過程中的數據采集、信息處理等技術標準及使用標準進行規范,建立統一指揮、凝聚共識、協同共振城市應急治理工作機制。為多元主體參與的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跨層級的城市應急治理協調合作體系提供制度保障。
強化風險把控注重科學預測,建立城市應急治理全周期管理協同機制
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建立城市應急治理全過程科學監管協同機制,科學預測是基礎,精準把控是核心,應急管理是保障。強化風險防控意識,將應急治理的關口前移,實現精準識別、科學預測,及時規避和化解危機,摒棄重應急、輕預防的老毛病。建立城市日常運行和突發應急治理的無縫隙銜接機制,完善應急治理績效考核及獎懲機制,堅決處理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要敢于當擔、科學決策、及時治理,避免危機事件擴大和蔓延,從而將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智慧城市建設科學助力疫情防控,浙江省際疫情檢查站通過智慧軟件平臺,平均每天監測 3000 余臺車輛及 9000 余人次;蘇州吳中區運營智慧城市“大腦”,使百姓足不出戶就可享受政府服務,減少外出集聚交叉感染的風險。此外,智能建造賦能城市應急治理,依托模塊化設計、全程 BIM 技術輔助施工、裝配式施工,確保 10 天建成智能系統“智慧大腦”完備、安全環保的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為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貢獻。智慧城市建設是巨系統工程,城市治理及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任重道遠,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樹立以人本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機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打造科學集約城市大腦,全面提升新型智慧城市治理及應急管理科學化水平。
寧海龍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工程管理博士,工程師、經濟師、政工師,一級注冊建造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城市產業規劃、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智慧建筑、綠色建筑、數字經濟產業、社會治理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