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智慧城市,是國家與區域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新一代信息化技術賦能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是建設數字強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
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遵循國家發展戰略與發展政策的指引,需要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發展基礎與迭代演進的支撐,需要借鑒國際國內理論研究與實戰經驗,三者共同構成了從業企業與人員的認知領域,對未來城市智慧化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作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新型智慧城市認知域研究內容之一,從我國城市化發展階段與總體目標出發,論述了高質量數字化轉型的趨勢性要求,介紹了城市智慧化發展的現狀,闡述了“三化驅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提出了城市智慧化發展的五大表現特征、六大能力領域要求,可作為新型智慧城市方案設計的有益參考。
本報告之引用數據與參考觀點,均以腳注的方式說明了出處,在此對所涉及主體一并予以感謝!
全球城市化進程,以工業化、現代化為原動力,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先前推進。截至2020年[1],全球人口數接近 76 億,城市人口超過 40 億,城鎮化率接近 53%。城市化進程,已經跨越初期啟動突破階段(城鎮化率 30% 以下),進入中期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 30%~70%),部分發達國家正在進入后期穩定提升階段(城鎮化率 70% 以上)。
我國城鎮化進程[2]如圖一所示,建國后前 30 年一直處于緩慢發展期,上世紀后 20 年進入中速發展期,本世紀前 20 年進入高速發展期,城鎮化率從 1950 年的 11.18%,分別提升為 1980 年的 19.39%、2000 年的 36.22%、2020 年的 63.89%。到 2025 年[3],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 65%,未來 15 年城市化發展進入從人口聚集推動型向高質量發展型轉變的新階段。
城市化發展,一是城市人口密度與覆蓋面積的雙提升,二是產業鏈的集群化與園區化聚集,三是居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不懈追求,三者共同推動交通運輸、能源輸配、自然環境、公共安全、公共治理、社會保障、城市服務、產業發展等行業領域向更加便捷高效、均衡公平、安全有序、綠色環保的高質量方向發展。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2008 年與國際同步啟動,開始以基礎設施驅動型為主的概念導入階段;2012 年以住建部出臺《關于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為標志,進入以行業需求推動型為主的探索發展階段;2018 年以《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指南》(GB/T 3633-2018)發布為標志,特別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下發《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2018)》,進入“統規、統建、通管”“標準化、節約化、平臺化”建設階段。
從 2013 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起,截至 2020 年 4 月初[4],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達到 290 個,如果加上國家科技部、國家工信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發改委所確定的智慧城市相關試點數量,目前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 749 個。試點示范,作為重要的政策手段,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一方面對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等領域的覆蓋廣度與滲透深度在快速加強,另一方面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水平能級也在極速提升。十四五時期,以全面數字化轉型為驅動,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階段。未來 30 年,發展壓力與發展動力多要素共同作用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契機,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目標,將共同開啟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數字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三化”形態,互為表里、交叉賦能、循環驅動,共同推動城市智慧化發展。
(一)城市的數字化描述
數字城市(digital city),簡單概括為對現實城市的數字化描述,是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大規模存儲技術為基礎,融合運用衛星遙感、物聯感知、全球定位、地理信息、工程測量、仿真-虛擬等技術手段,對城市進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時空、多種類三維描述的系統性工程。
數字城市,具體表現為 BIM、CIM 乃至數字孿生等數字化描述模型,把城市過去、現狀和未來的全部內容予以數字化虛擬呈現,構建起現代城市的數字化基礎。
(二)城市的網絡化連接
現代通訊技術發展,從固定網絡到移動網絡,從 2G、3G 網絡到 4G、5G 網絡,從互聯網、物聯網到價值互聯網,承載的是城市通信網絡更可靠、更可信、更便捷的高速度、大帶寬、低時延連接使命。
從語音到圖像/從信息到數據,從組織到區域/從現實到虛擬,從感知到洞察/從現在到未來,連接讓一切成為可能。網絡連接水平,直接映射為社會與組織的效率能力水平;現代通信網絡,構建起現代城市的網絡化基礎。
(三)城市的智能化運行
智慧城市(smart city),簡單概括為城市的智能化運行,是綜合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手段,感測、整合、分析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政府行政、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產業發展等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的綜合性數字化平臺。
智慧城市的實質,就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理解(Comprehend)“3C”協同,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企業提供更優良的發展支撐、為城市居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為更好地理解新型智惠城市的發展命題,必須從理論上厘清智能與智慧,其發展側重點本質上的不同。智能,側重于一個點或一個場景的解決方案,重點表現為,以智能機器減少人的參予,直至對人力的取代;智慧,則在綜合應用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同時,更加重視多維度數據的共享應用,通過數據分析更好地幫助人理解城市行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駕馭城市的運行。
新型智慧城市,應具備“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全社會協同創新、全領域可持續發展”等五大特征,具體體現在智慧政務、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數字城管、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平安城市、智慧物流、智慧環保、智慧社區、智慧園區等智慧化應用從體系設計到運營服務的方方面面。
在此命題下的數字化發展階段,關注數據資源的生產、積累和應用,追求通過城市地理空間信息與城市各方面信息的數字化,在虛擬空間再現物理城市,提高各行業管理效能和服務質量,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服務城市管理和發展。
在此命題下的智慧化發展階段,注重對城市運行狀態的自動、實時、全面透徹的感知,追求從行業分割、相對封閉的行業信息化架構邁向開放、整合、協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構,實現無所不在的互聯和隨時隨地隨身的智能融合服務,強調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和協同實現城市公共價值塑造和獨特價值創造。
在此理論框架下,看待城市的智慧化發展。智能是智慧發展的核心組件,智慧是智能組件的場景化集成創新。數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融合泛在連接、移動網絡、云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實現城市多方協同創造的高級階段。二者相互融合,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場景需求為驅動,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最高遵循。
新型智慧城市,作為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必須按照“數字中國”戰略部署要求[5],聚焦數字化能力、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惠民、數字治理六大關鍵領域,凝練核心能力、凝聚發展動能,如圖2所示。
數字化能力建設領域。
一要加強“網、智、數、器、芯”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云網智融合技術應用;二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撐;三要構建多元化多層級體系,打通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場景;四要建立數據價值利用體系,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數字經濟發展領域。一要加速發展數字核心產業,凝煉數字經濟發展支撐能力;二要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釋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效能;三要加力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布局優勢、接替、戰略未來產業;四要強化區域協同產業協同產用協同,促進全社會協同發展均衡發展。
數字政府建設領域。一要強化頂層設計優化協同機制,全面推進政務數據有序共享;二要優化在線服務,提升 “一網通辦”“一窗辦結”“最多跑一次”事項覆蓋率;三要構建全國一體化體系,提升“異地辦理”“區域互認”協同效能;四要實施政務數字化改革,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能;五要深化“互聯網+監管”,優化風險預警、信用監管、綜合分析應用;六要推行“互聯網+監督”,暢通社會監督渠道。
數字社會建設領域。一要加快公安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二要加快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一張圖”建設,穩步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三要加快應急管理“一張圖”建設,提升重大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四要創新拓展城市智慧化領域,智慧管理向縣域、社區延伸,技術應用向 CIM、BIM 及數字孿生深化;五要深化數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三農數字化應用水平。
數字惠民服務領域。一要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校園管理、教學管理、教學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服務水平;二要深化“互聯網+醫療健康”體系建設,促進問診、治療、預防、醫保服務提質增效;三要全面提升交通設施數字化協同水平,讓出行貨運更安全暢通便利快捷;四要創新數字文旅服務,繁榮文化旅游市場;五要深化拓展社保就業數字化服務,提升人社保障水平;六要加快營造健康安全數字服務氛圍,提升包容性水平,服務各階層公眾。
數字治理改革領域。一要持續完善頂層政策設計,強化政策性基礎性規劃性支撐;二要加快法制體系建設,保障信息網絡、數字設施、數據信息、數據系統安全;三要持續凈化網絡空間,打擊網絡犯罪、文明網絡行為,保障內容安全、應用安全;四要加強網絡平臺監管,凈化網絡風氣、破除網絡壟斷,維護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以下數據,引自賽迪研究院《2021-2025年智慧城市行業市場供需格局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3]以下數據,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4]以下數據,引自前瞻產業研究院《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報告》
[5]以下內容,參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0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