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9 日下午,清華大學“可信輔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啟動會暨可信智能診斷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國強研究院、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共同主辦,通過現場參會、線上接入參會兩種形式,匯集多位醫學、工學領域頂級專家學者和產業界知名人士,圍繞可信人工智能在醫療診斷方面的應用和發展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出席會議的領導有: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榮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王辰(派代表現場參會);清華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教授曾嶸。出席會議的專家還包括數十位相關領域的院士、教授、產業界知名人士。
“可信輔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是清華大學國強研究院設立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通用類重點研究項目,經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及機器人領域專家委員會評議,由清華大學核研院和計算機系雙聘教授張勤擔任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朱巖教授擔任子課題負責人。項目采用我國原創的動態不確定因果圖 DUCG 技術,與數十位著名三甲醫院臨床專家深度合作,探索可信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基層全科醫生,使其達到或接近專家診斷水平,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基層醫療專家資源稀缺提供解決方案,顯著提高“基層首診”正確率,有效促進“分級診療”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會議共分為兩個環節:項目啟動儀式和學術研討會。
項目啟動儀式由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教授主持。朱巖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在提高醫療診斷準確率、促進醫療公平可及和醫療產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啟動的清華大學國強研究院重點研究項目以張勤教授及其團隊原創的動態不確定因果圖 DUCG 理論為基礎,開發可信輔助智能診斷關鍵技術和系統,可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民生問題。
△ 圖為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 朱巖
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教授在歡迎詞中代表清華大學對會議的舉辦表示祝賀,對各位領導和專家的蒞臨表示歡迎,對長期支持清華大學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感謝,對醫生們致以醫師節祝賀!曾嶸指出,醫療健康是關乎公眾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民生行業,對科技應用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成熟度的要求。智能輔助診斷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典型應用,可以有效提升醫療診斷的精準性和效率,高效利用醫療資源,有利于早日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在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清華大學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推動醫工結合發展?!翱尚泡o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不僅有校內各學科人員的廣泛參與,還聘請了校外工學、醫學和產業化等方面專家擔任學術顧問,以期從理論、技術、應用、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曾嶸預祝項目取得成功,并希望通過包括本項目在內的各種項目的努力,把清華大學建成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高等研究基地及高端學術交流合作平臺。
△ 圖為清華大學副校長 曾嶸
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強研究院副院長張虎教授介紹了項目立項情況。張虎表示,本次會議是國強研究院自建院以來首次針對科研項目舉行的項目啟動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學術集會與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翱尚泡o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是國強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通用類重點研究項目,項目設置注重所研發核心關鍵技術的前沿性、新穎性、系統性以及在國家重大需求上的可應用性。張虎介紹了國強研究院及科研項目工作進展,表示國強研究院將力爭通過十年建設,實現解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基礎前沿和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問題,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引領人工智能研究的新發展,打造中國乃至世界范圍校企合作和產學研融合新機制、新模式。
△ 圖為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強研究院副院長 張虎
項目負責人張勤教授對項目概況進行了簡要介紹。張勤首先介紹了項目的背景和目標,DUCG 對“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健康中國”的作用,從人工智能和醫學的角度,對課題名稱中的關鍵詞“可信”闡釋了 9 大要素,對 DUCG 知識庫的模塊化構建方式做了簡要說明,就第三方驗證和實際應用效果給出了數據,介紹了整個項目的組織架構、研究計劃、以及未來計劃完成的工作。最后,張勤從國家、社會的角度,勾勒了利用 DUCG 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醫療社會生態的愿景,并提出了將 DUCG 打造成為我國繼高鐵、核電之后的第三張國家名片的期許。
△ 圖為全國政協常委、國際核能院院士、清華大學博士后校友會會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 張勤
曾嶸為項目學術顧問頒發聘書。項目學術顧問由 22 位工學專家、醫學專家、產業化專家組成。他們是:
張鈸(學術顧問召集人):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倪光南: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家廣: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副主任、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原院長
陸建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原院長
孫茂松: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
王飛躍: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AAAS、IEEE Fellow)
耿直: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生物統計分會 理事長
李蘭娟: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第四軍醫大學原校長
鄭靜晨: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兼首席醫療官、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
董家鴻: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和長庚醫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辰: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王任直: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原主任)、教授、博導
張萍: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教授、博導
黃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特需醫療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導
黃宇奘:碧桂園集團副總裁
修軍:國家開發銀行正局級資深專家、國開金融有限公司投委會副主任
劉獻軍: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學術顧問聘書由清華大學副校長、國強研究院院長尤政院士簽發。頒發聘書后,曾嶸與現場參會的學術顧問合影留念,線上參會的學術顧問和其他參會人員共同見證。
△ 圖為 “可信輔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學術顧問集體合影
韓啟德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大家今天參加的會議體現了“健康中國”的重要意義。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存在結構性問題,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醫院,基層醫療力量薄弱,不能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加強基層力量,才有可能實施“守門人”制度,實施“分級診療”。他進一步指出,人體和疾病都是巨復雜系統,具有不確定性,確定性規律應用于不確定問題會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此外,醫學不僅僅是科學,還有很強的人文性和社會性。智能技術輔助醫療是非常艱巨的任務。本項目有兩個非常好的特點:可信和輔助。韓啟德預祝項目為“健康中國”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并宣布這個項目正式啟動。
△ 圖為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榮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啟德
學術研討會由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主持。
△ 圖為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鈸
項目組骨干成員張湛在線演示了既有 DUCG 診病系統,匯報了第三方測試驗證結果,以及山東膠州和重慶忠縣兩地試點應用情況。張勤對 DUCG 理論模型進行了簡單的補充介紹。
△ 圖為項目組骨干成員張湛在線演示介紹既有DUCG系統
樊代明院士在發言中首先代表醫生感謝這個項目,認為此項目的成功將提高基層醫生的水平,使民眾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推動自然科學和醫學實現雙向良性發展。他表示贊同韓啟德院士的觀點,認為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并分享了自己的《從醫學知識到醫學知識論》論文觀點,醫學知識四個特點:無形性、非線性、多元性和可變性。科學在知識層面就可以應用,而醫學需要到智慧層面才能更加實用和準確,并以包括心臟、血管、血壓等因素在內的血液循環系統運行規律和自身健康為例進行解讀。他認為這個項目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實際價值,但需要通過醫生的幫助,才能實現更好的應用效果。
△ 圖為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第四軍醫大學原校長、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副主席 樊代明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醫療健康產業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檢驗醫學研發中心主任何健教授表示,項目的技術具有先進性,希望項目能夠走出國門,影響到全世界的病人和醫療體系。提出人工智能需要真正為醫生提供幫助,并以新生兒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獲得價值進行分享。
△ 圖為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醫療健康產業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檢驗醫學研發中心主任 何健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任直表示,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時代,醫學還是處在平穩發展期的瓶頸期,缺乏先進技術支撐,醫學發展速度仍然緩慢,例如疾病的分類、標準、治療方案仍然使用多年前的,認為醫學是經驗科學,并以具體病例進行說明。疾病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找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是非常有價值的。作為一個醫生愿意為這個項目的發展和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 圖為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原主任)、教授、博導 王任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倪光南表示,這個項目的核心技術比傳統的其他技術提高了效率,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并獲得試點應用,在可信和可解釋方面有其先進性,應該支持以獲得良好發展。
△ 圖為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 倪光南
碧桂園集團大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辰代表碧桂園集團副總裁黃宇奘線上出席會議并發言,簡要介紹了碧桂園集團在大健康產業的積極探索與發展情況。張辰總經理表示,碧桂園集團大健康產業承載著集團“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的企業使命,積極參與社會公益,讓高品質的醫療健康、專業養老等服務惠及更多普通百姓,為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健康城市、為醫療服務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這一使命感與“可信輔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聚焦鄉鎮醫療、基層首診不謀而合,期待大健康醫療板塊可與項目團隊在未來實現進一步的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兼首席醫療官、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鄭靜晨首先肯定了項目技術的先進性及發展方向,同時以醫學工作者從上學到進入醫院工作經歷、及疾病診斷的鮮活案例等闡釋了此項目的必要性,同時表示,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也面臨著發展和應用的艱巨性等問題。
△ 圖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中國國際救援隊副總隊長兼首席醫療官、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 鄭靜晨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科技與教育總監向斌表示,愛爾眼科有一萬多名醫生,每年上千萬門診和上百萬手術量,有豐富的案例和海量數據,仍然不能滿足患者醫療服務的需要,希望這個項目把眼科納入研究和應用范圍。
△ 圖為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科技與教育總監 向斌
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表示,大數據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及典型的臨床表現,但是對少發病、罕見病,疑難診斷疾病需要深度的邏輯思維。這個項目把醫學和工學思維相結合,醫生要具備以扎實理論基礎、優秀的邏輯思維、識別蛛絲馬跡的能力、批判的思想。她以自身病例說明醫學的復雜性和醫療診斷的復雜性,建議項目數據驗證要在大的三甲醫院進行。
△ 圖為 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教授、博導 張萍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主任李亞子(代王辰院士出席)提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并與張鈸院士進行了互動。
△ 圖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主任李亞子(代王辰院士出席會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獻軍表示,張勤教授的研究成果(1)通過圖形表達專家掌握的不確定的因果關系,結合算法進行推理,從而實現對疾病的認知,實現了思維模式的突破;(2)關鍵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對診斷結果可解釋,每步計算可解釋,解除使用者特別是醫生的顧慮;(3)系統有領跑醫療領域的優勢。這個項目的廣泛應用,可助力國家分級診療目標的實現,市場需求巨大。她建議:盡快將本項技術納入國家相關部門立項、產業化傾斜發展計劃,助力實現分級診療;要探索市場運作的新模式,包括成果產業化帶動哪些行業發展、為醫務工作者帶來哪些益處等。
△ 圖為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劉獻軍
張鈸院士在發言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局限性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大家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存在著誤解,對人工智能的期望值太高。1956 年-1999 年的第一代的人工智能由知識驅動,人工智能在 1970 年代在美國首先應用于醫療領域。我國 1986 年研發成關幼波中醫肝炎診斷系統。但國內外都沒有成功實際落地和應用。第二代人工智能主要基于深度學習,但做出的結果不可信、不可解釋,仍存在著瓶頸,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輔助診斷仍然沒有進入實際使用。基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人工智能的輔助診斷系統只能接近醫生水平,最多達到醫生水平。第三代人工智能研究融合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人工智能的優勢,基于第三代人工智能的輔助診斷系統存在著超過醫生的可能性。張勤教授的研究成果借鑒第一代人工智能可解釋性優勢,把推理過程融合進系統中,具有可解釋性特點;可解釋主要針對醫生,醫療診斷解釋對象必須是醫生。我國應該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人工智能領域也一樣。張勤教授的研究是非常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實踐。
張勤教授做總結發言,張勤表示,感謝線上線下各位院士、專家提出的寶貴、重要、有真知灼見的意見和建議,期待與更多工學和醫學領域頂級專家和產業界資深人士的深度合作。他希望充分融合醫療診斷的數據資源與醫學知識資源,爭取在醫療診斷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基層全科醫生診斷能力的提升和實現大醫院跨科室診病應用。同時也期待在第三代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中,DUCG 技術與機器學習技術協同發展,在醫學、人工智能、產業化等領域專家的幫助下,實實在在地解決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問題,真正造福社會。
朱巖教授表示,“可信輔助智能醫療診斷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現已正式啟動,可信智能診斷學術研討會在未來還會持續開展,希望各位專家從技術、人文、社會等角度提出更多寶貴意見并進行監督,共同為基層診療和跨科室診斷貢獻更多智慧力量。
韓啟德院士全程參加了會議。
會議至此結束,并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