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產業轉型研究》??瘎摽镌诎l行后收獲了強烈反響,得到了產業界的一致好評。??诙诳镆呀浽诔掷m刊印中,本期刊物更是邀請了數位研究數字時代產業轉型理論和實踐的專家學者及企業者們,各抒己見,探索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理論,及大量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實踐先進案例,展現最活躍的數字生產力在不同商業環境下的創新應用,在 2021 年這一“十四五”開局之年,更好地為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服務。
本公眾號會對《產業轉型研究》??诙谥兴珍浳恼逻M行持續報道,以下為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會士)王志華發表于《產業轉型研究》???2020 年第 11 期的文章,特此分享,以饗讀者。
完善國產芯片產業鏈正當時
文/王志華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會士)
丘吉爾曾說 :不要錯過一場“好”的危機。當下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美國科技封堵引發對芯片產業鏈安全的擔憂,諸多風波似乎正將我們置于這樣一場危機之中。這場危機是否足夠“好”,中國如何應對才不會錯過其中機遇。
逆歷史潮流而動謂之反動,而反動的東西都不會長久。這是我一直堅信的觀點,技術的擴散就是歷史潮流。丘吉爾曾說 :不要錯過一場“好”的危機。當下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美國科技封堵引發對芯片產業鏈安全的擔憂,諸多風波似乎正將我們置于這樣一場危機之中。這場危機是否足夠“好”,中國如何應對才不會錯過其中機遇。
從這種觀點出發,美國制裁中興、限制向華為出售芯片、抵制中國 5G 建設……當前中美關系給中國芯片行業帶來的各種制約無疑是“逆歷史潮流”的。
往一盆清水里滴上一滴墨水,你不用給他任何能量,或早或晚一盆水一定會是一樣。美國的高技術也好,中國的高技術也好,最終都會像這盆水,在宏觀上演變成一樣的。這是一個客觀規律,要大于國際政治,更大于經濟規律。
中國此前進口了全球 60% 的集成電路,同時也為世界制造了很大一部分的電子產品,芯片產業的寒冬勢必會影響到相關產品的生產,美國的制造業也難逃波及。
美國人沒有整機設備,就一定會重建他的整機產業鏈,中國也會新建中國的芯片行業,咱們中國很難,美國人也一樣難,道理很簡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美國這一代人做金融做軟件,再回過去做實業不是不可以,但一定會遇到跟中國一樣的難處。
當下芯片技術領域被“卡脖子”正在使我國的產業升級經歷陣痛,但芯片行業的發展不會因此就被卡死。中美政治博弈帶來的結果是全球信息技術發展變慢。變慢有什么壞處嗎?沒啥,照樣吃飯,照樣上網,你照樣在家里上網課,對你的生活沒有致命性的影響。
而技術的桎梏不會一直存續下去,被扭曲的歷史潮流最終還會轉回來,不是轉到昨天,是轉到明天。中國芯片行業也將會隨技術擴散的歷史潮流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喧鬧的市場中總是不缺乏概念先行,“新一代技術”“革命性技術”的提法層出不窮,已經無法再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感受。當今行業風氣也略顯混亂與浮躁。
所有對當前信息網絡的修修補補都不是顛覆技術,會有新的東西來為人類服務,但是什么現在還不知道。對現階段而言,由芯片支撐起來的生產體系仍是無法被替代的,從手頭上的智能手機,到街頭的紅綠燈,再到穹頂之外看不見的數字衛星,芯片如同水銀泄地般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0 億粒大米大約 2500 公斤,按照市場價格,能賣 25000 元左右,而 10 億晶體管是 3 到 5 美元的價格。一組數據對比就能了解芯片不可替代的物理特性。人們能把 10 億晶體管放進手機里用于各種計算,而這對于現有的其他技術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大約每經過 18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價格也會下降一半。而如今,沿用了 60 多年的摩爾定律似乎正在失去其適用性,很多人認為摩爾定律即將觸碰到物理極限,但其實離物理極限還早著呢。
出一本書 100 萬字,一張紙印一個字要 100 萬張,印四個字就要 25 萬張,把字繼續縮小,在一定范圍內,當前的印刷器械是可以勝任的,不需要任何改進,字越小,書就越便宜。但到達機械的加工極限后,要繼續把字縮小下去,就需要投資研究新的印刷設備。印刷成本的下降曲線,和設備成本的上升曲線有一個交點。超過這個點,把字繼續縮小下去就沒有效益了。
類比印刷,芯片制造同樣存在芯片成本的下降曲線和設備成本的上升曲線,二者的交點就是經濟學上摩爾定律的終結。
今天摩爾定律已經到了一個晚期,繼續改進工藝需要花很多的錢。人類改善工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手段。一件事拿不到效益,就沒人投資了。客觀來說,靠近代表“終結”的這個點意味著國際領先技術的突破速度將會放緩,而這正給予了中國展開技術追趕的時間。
由于特朗普的幫忙,使得芯片變成了一個全中國人民都在關注的話題,比如坐出租車,你跟司機聊會天,司機一聽說你是在清華大學里學電子的,一定會問你芯片是怎么回事。足以想見芯片話題在社會上的火熱程度。
不單是話題度,整個事件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敲響了國產芯片產業鏈安全的警鐘。這對于長期依賴進口的芯片產業而言,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第一件事,不等于中國的芯片企業可以躺在契機之上固步自封,必須提供與原來產業鏈上一樣,甚至是更好的產品,才有長久的競爭力。
第二件事,不等于中國關起門來獨立于世界之外,美國離開世界不行,中國離開世界也不行,中國要在世界的高技術之上往前發展才能夠存在。
產業發展同樣面臨兩件事:搶占存量市場,創造增量市場。
要想做大做強,搶到半壁江山應該是一個合理的目標,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用國產替代去取代別人做過的東西,在存量市場中撕開一個口子。而增量市場的創造必然是圍繞“創新”展開,這個行業本身就是靠創新來的,每一個創新都會帶來新的變化。
熱鬧的產業氣象刺激著資本的神經,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企業蜂擁而上,而資本固有的逐利和短視也注定了今年國產芯片企業“爛尾潮”的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行業發展就像啤酒一樣是有泡沫的,泡沫散去,死掉的就是該死掉的。
當前階段能做的就是觀望和等待,誰活誰死不知道,去看看當年的共享單車,最火的是摩拜和 ofo,現在摩拜沒有了,ofo 也沒有了,存在的不是他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往里沖是對的,死也是對的,沒有這個過程就長不大。
卡脖子帶來的窒息感和行業中泛濫的泡沫或許就是我國芯片產業在黎明前經歷的混沌與黑暗,而一路走來的波折與坎坷會使光明的前路更加值得期待。
訂購須知:
各位讀者如有購買《產業轉型研究》??诙谛枰?,可聯系以下老師:
朱栩葶老師:
郵箱地址:zhuxt6@sem.tsinghua.edu.cn
聶方威老師(數據雜志):
聯系電話:138 1160 1022 / 010-84277808
內容來源|《產業轉型研究》專刊 2020 年第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