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同志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優化配置優勢資源,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 2006 年國家提出“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新的重大部署,將為更好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新的根本遵循。
文 / 陳勁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于新時期下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發展更加安全、穩定、競爭力強的開放型經濟具有深遠意義,也對基于自主創新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我國不斷升級的龐大消費市場和內需潛力為技術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發展空間,現階段的關鍵在于突破“卡脖子”的堵點,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掃除創新障礙,把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的開發作為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工作。
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按照筑底板、建長板、補短板的整體思路,對關鍵核心共性技術采取分級管理并細化攻關進度規劃,提高各創新主體的政治站位,合理分工,壓實責任,將確保產業安全底線和戰略主動作為首要目標,集中力量全速補齊技術底板,加快形成長板技術集群。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一是要突出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以建設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為抓手,顯著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通過“以評促建”和“以評促改”,進一步完善央企及其領導的評價考核體系,加大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程度、研發成果質量、標準制訂、創新輻射帶動作用等指標的權重,引導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研發支出結構,聯合高校院所加強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提升攻關引領能力。對于周期長、跨任期的研發項目,注重對項目連續支持的考核,落實盡職免責的容錯機制。二是壯大產業集群,帶動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強化企業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業深度參與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攻關項目,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形成強協同、弱耦合的創新生態。同時,通過完善科技創新政策,加強創新服務供給,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引導民企加大研發投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健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分享機制,推動“小而精、小而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成為未來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積極開發者。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立和完善國家戰略科研攻關體系。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推進相關領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國家重點科研體系,系統性布局一批國家實驗室,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深化產學研相互協作,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要配套財稅、金融、商事、政府采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快培育一批能夠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實現高端技術、產品和裝備自主可控。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前瞻性基礎研究,并推進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我國現代化事業建設中。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因此,必須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要把理論創新和科學原理的新發現作為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基礎。
加強統籌布局,構筑更優生態。 要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認真求證,通過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和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對基礎研究進行持續穩定支持。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組織高水平科學家、技術和產業專家等共同凝練核心基礎科學問題,集中攻關。 鼓勵遵循科學規律,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發揮有組織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的優勢,做大做強基礎研究,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的探索,提升“從0到1”的原創能力。
進一步明確高校和中國科學院是基礎研究的主體,需要通過聯動性、集成性的制度政策供給,進一步發揮其主力軍作用。以建設世界一流研究院所和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雙一流”研究型大學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等基礎學科和前沿交叉學科建設,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和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
改革評價體制,營造創新環境。 要強化基礎研究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并不斷完善基礎研究的評價體系,在重大領域和前沿方向上建立雄厚的基礎研究隊伍。建構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創新評價體系,對自由探索型的研究,重點評價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新規律的原創性和科學價值,為原創型人才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
健全投入模式,激發創新活力。 持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地方、企業、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多渠道投入,擴大資金來源。探索優化基礎研究資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機制,支持實行非競爭性、競爭性“雙軌制”基礎經費投入機制,對引領性的基礎研究團隊給予穩定支持。同時,面向基礎條件支撐,研究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設施與大科學裝置建設和資源共享,為構建基礎研究新優勢提供源動力。
創新管理方式,促進成果轉化。 提高基礎研究成果向實用化、工程化轉化的速度和效率,以新型舉國體制構建科技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高地。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新形勢下,要把機制改革和文化助力作為科技自立自強的持續動力。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2020 年到 2035 年這一重要時期,中國科技創新強國建設不但要面臨以歐美日韓為主的創新型國家第一集團的激烈競爭與強勢圍堵,也極有可能需要同時應對來自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快速追趕和直接競爭,因此這一時期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確保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能夠迅速有效地貫徹執行。
深入探索運用新機制。對于“揭榜掛帥”、創新聯合體等新模式新機制,要重視與之配套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和基礎條件支撐,根據不同類型產業的需求采取分類激勵機制。加快推進新基建和跨區域合作,開發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分布式資源共享和數據協同的科技服務平臺,通過共識機制形成精準的貢獻度識別、價值識別與轉換等能力,實現對不同創新主體和創新人員的差異化、個性化激勵,加快破解制約產學研協同創新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新老問題。
進一步發揮企業家精神在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履行習近平同志對企業家的“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國際視野”的要求,培養具有戰略視野、關注未來科技的企業家,并進一步加強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協同。
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同志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對此,我國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牢牢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在此基礎上,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豐富合作內涵、完善合作布局、創新合作機制、做強合作平臺、提升合作水平,充分整合知識、技術、人才等全球創新要素,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構建內核強勁、合力強大的全球創新生態系統。應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從科技創新到市場應用等各個環節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的規則制度制定能力和影響力。無論是傳統的科技合作以及與之相關的貿易、金融、科技服務、新興產業培育、新舊動能轉化等方面,還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援助、成果共享等方面,我國都要積極推動構建符合創新規律的開放包容的全球創新治理格局與秩序,為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為加快推動世界更高水平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有利條件。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清華管理評論》執行主編。長期致力于創新管理研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創新管理理論,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國內外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0余篇,對自主創新、全面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整合式創新、有意義的創新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獲“中國管理科學獎”等。研究方向為中國管理研究,創新管理。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公眾號ID:RCTI_THU)